劉小兵最常守候的區(qū)域,是張江地鐵站附近。這里夜晚的機會最多,特別是末班地鐵時,會有許多夜歸客,或者沒趕上地鐵的反方向乘客需要出租車。
那兒就是竹竿的地盤。十月十九日晚,竹竿扮作剛下地鐵的乘客,上了劉小兵的桑塔納。時間是十一點十五分,這個時間是當(dāng)晚另一個在場的黑車司機告訴我的,他有些氣劉小兵搶生意,并且劉小兵總是這樣,一點不講規(guī)矩。
因為是搶過去的生意,所以那名黑車司機,也知道竹竿要去的地方——和我從阿笛那兒問到的伏擊點一致。
昨天夜里九點半,我從地鐵站開始,追尋失蹤的兩人一車。
竹竿長得瘦瘦長長,所以才有了這樣一個外號。在石哥手下的這群人里,他不是最出風(fēng)頭的,也非最不合群的。平時談得來的人也有三五個,但終究是酒肉朋友。在道上飄著,沒人會真正關(guān)心你,所以失蹤了這么些天,也沒有人管,甚至許多人根本不曾注意到。阿笛同竹竿走得最近,這才有些狐疑,但說到是否真正為他擔(dān)憂,卻也未必。
風(fēng)很大,雨卻遲遲不至。知道了起點和終點,劉小兵的行車路線就大致能確定個八九不離十了。
劉小兵失蹤后,被寵在家里當(dāng)寶貝的張巖像沒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她豁出一切臉面力氣,只為讓那個從不能生氣的寶寶重新回來。但她在寶寶的羽翼下過太久,完全不諳世事,一舉一動都顯得那樣莽撞甚至可笑。
這曾經(jīng)讓我對劉小兵的失蹤并不太在意,我初時覺得他肯定是因為犯了其它什么事情進了拘留所,后來覺得應(yīng)該是遭逢突發(fā)的惡性事件,比如搶劫綁架之類,好吧,沒人會綁架這么個窮小子,但我真的沒過多思考這事情,用大白話說就是沒進腦子。這樣說顯得有點冷血,但這座城市里每天都在發(fā)生著無數(shù)的不幸,看得太多,難免麻木。
但竹竿也在同一時間失蹤,這就有點蹊蹺了。
真巧呀。
但我從不相信巧合。
竹竿上了劉小兵的車,如果一切正常,二十分鐘之內(nèi),車會在伏擊點停下。但沒有,劉小兵和竹竿,連同那輛紅色的桑塔納2000,再也沒人見過他們。
我在地鐵站租了輛自行車,順著那條行車路線,一路問去。
問的是路邊夜晚還開張的商鋪。
簡單得很,如果一切還在常理能解釋的范圍內(nèi)——這指的是,只要車不是憑空蒸發(fā)的,就必然存在一個轉(zhuǎn)折點,讓車駛離原先的目的地。
比如劉小兵識破了竹竿的身份,兩人發(fā)生爭執(zhí)后車改向了;再比如有第三人強行把車攔下。不管是哪種情況的轉(zhuǎn)折點,都會讓這輛車顯得異常,從而給別人留下印象。
整條路線不超過三公里,叫車也就是個起步費。問到一半的時候,我就已經(jīng)沒多少信心。大多數(shù)的人都會這樣回答:兩個禮拜前的事情,怎么可能記得清楚。
直到離伏擊點還有一條街遠的地方。
那是個生意不錯的柴爿餛飩攤頭,老板是個扎著頭巾的黑臉男人。
“有,見過。”老板肯定回答的時候,我慣性地以為這是和之前那許多店家相同的一個回答,直到話在腦子里轉(zhuǎn)了三個圈,才意識到我已經(jīng)找到了突破口。
“就坐在你旁邊那張木桌子上,一個高高瘦瘦,一個矮小敦實。那輛紅色普桑就停在路邊。怎么樣,來一碗嘗嘗?”老板問我。
這時風(fēng)里開始夾了星星的雨點,冷冷地砸在額上嵌入頸間。
“哦好的。還記得他們長什么樣嗎?”我進一步和老板確認,紅色的桑塔納不稀奇,別搞錯了。
那兒就是竹竿的地盤。十月十九日晚,竹竿扮作剛下地鐵的乘客,上了劉小兵的桑塔納。時間是十一點十五分,這個時間是當(dāng)晚另一個在場的黑車司機告訴我的,他有些氣劉小兵搶生意,并且劉小兵總是這樣,一點不講規(guī)矩。
因為是搶過去的生意,所以那名黑車司機,也知道竹竿要去的地方——和我從阿笛那兒問到的伏擊點一致。
昨天夜里九點半,我從地鐵站開始,追尋失蹤的兩人一車。
竹竿長得瘦瘦長長,所以才有了這樣一個外號。在石哥手下的這群人里,他不是最出風(fēng)頭的,也非最不合群的。平時談得來的人也有三五個,但終究是酒肉朋友。在道上飄著,沒人會真正關(guān)心你,所以失蹤了這么些天,也沒有人管,甚至許多人根本不曾注意到。阿笛同竹竿走得最近,這才有些狐疑,但說到是否真正為他擔(dān)憂,卻也未必。
風(fēng)很大,雨卻遲遲不至。知道了起點和終點,劉小兵的行車路線就大致能確定個八九不離十了。
劉小兵失蹤后,被寵在家里當(dāng)寶貝的張巖像沒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她豁出一切臉面力氣,只為讓那個從不能生氣的寶寶重新回來。但她在寶寶的羽翼下過太久,完全不諳世事,一舉一動都顯得那樣莽撞甚至可笑。
這曾經(jīng)讓我對劉小兵的失蹤并不太在意,我初時覺得他肯定是因為犯了其它什么事情進了拘留所,后來覺得應(yīng)該是遭逢突發(fā)的惡性事件,比如搶劫綁架之類,好吧,沒人會綁架這么個窮小子,但我真的沒過多思考這事情,用大白話說就是沒進腦子。這樣說顯得有點冷血,但這座城市里每天都在發(fā)生著無數(shù)的不幸,看得太多,難免麻木。
但竹竿也在同一時間失蹤,這就有點蹊蹺了。
真巧呀。
但我從不相信巧合。
竹竿上了劉小兵的車,如果一切正常,二十分鐘之內(nèi),車會在伏擊點停下。但沒有,劉小兵和竹竿,連同那輛紅色的桑塔納2000,再也沒人見過他們。
我在地鐵站租了輛自行車,順著那條行車路線,一路問去。
問的是路邊夜晚還開張的商鋪。
簡單得很,如果一切還在常理能解釋的范圍內(nèi)——這指的是,只要車不是憑空蒸發(fā)的,就必然存在一個轉(zhuǎn)折點,讓車駛離原先的目的地。
比如劉小兵識破了竹竿的身份,兩人發(fā)生爭執(zhí)后車改向了;再比如有第三人強行把車攔下。不管是哪種情況的轉(zhuǎn)折點,都會讓這輛車顯得異常,從而給別人留下印象。
整條路線不超過三公里,叫車也就是個起步費。問到一半的時候,我就已經(jīng)沒多少信心。大多數(shù)的人都會這樣回答:兩個禮拜前的事情,怎么可能記得清楚。
直到離伏擊點還有一條街遠的地方。
那是個生意不錯的柴爿餛飩攤頭,老板是個扎著頭巾的黑臉男人。
“有,見過。”老板肯定回答的時候,我慣性地以為這是和之前那許多店家相同的一個回答,直到話在腦子里轉(zhuǎn)了三個圈,才意識到我已經(jīng)找到了突破口。
“就坐在你旁邊那張木桌子上,一個高高瘦瘦,一個矮小敦實。那輛紅色普桑就停在路邊。怎么樣,來一碗嘗嘗?”老板問我。
這時風(fēng)里開始夾了星星的雨點,冷冷地砸在額上嵌入頸間。
“哦好的。還記得他們長什么樣嗎?”我進一步和老板確認,紅色的桑塔納不稀奇,別搞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