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創(chuàng)意的親子互動準則

教養(yǎng)可以這么浪漫 作者:李偉文


   很多有心的父母,知道創(chuàng)造力在未來的全球化競爭中是很重要的,于是往往
  
  到處尋找哪里有教創(chuàng)意或教科學的補習班。大家似乎都忘了,其實兒童本來就都
  
  是天生的科學家,直覺地渴望研究、探索周圍的世界,可惜的是,他們的這種好
  
  奇心很快地就被父母壓抑住了,在安排得喘不過氣的課程中,眼睛里的光芒一天
  
  天黯淡下去……
  
  要孩子有創(chuàng)造力,保存好奇心,關鍵在于家長平日與孩子的互動里,有沒有注意到以下幾點:
  
 ?。ㄒ唬┕膭睿缓篑雎犓麄儼l(fā)問。
  
  父母不必一定要知道答案,也不必告訴他們答案,只要熱情地響應他們:「我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一起討論與找答案!」
  
 ?。ǘ┚幑适?,不要列舉一大堆事實。
  
  科學的精神在于解釋,給一個好的、合理的說法,而不只是單純的事實堆
  
  積,所謂解釋就是設法替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賦予意義,其實也就是編一個合理或
  
  好玩的故事。
  
  (三)給孩子時間去想。
  
  缺乏耐心等待是大人最常犯的毛病,問孩子問題,通常只等一秒鐘,孩子若
  
  是沒有回答,就馬上告訴他們答案。其實我們也真荒謬,我們提的問題,大概都
  
  是經過了幾十年來(甚至幾千年)多少前輩的研究與發(fā)現,我們卻期待一個孩子
  
  在一秒鐘就想出答案?
  
  (四)小心我們平常話的用語習慣。
  
  在討論科學問題時,不要脫口說出「對」或「很好」,如果是一般的鼓勵那
  
  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于科學探索而言,這些贊美等于暗示著討論已經完畢,標
  
  準答案已經找到了。建議家長可以換個說法,用「那真有趣!」「哇!我以前沒有這樣想過呢!」或者再多問一些問題,多提一些看法,讓討論持續(xù)下去,才會
  
  有更多的想象與新的可能性產生。
  
  野有道理
  
  要教「為什么」,不要只教「是什么」。好奇與發(fā)問是引領人類從無知跨入有知的指示燈。創(chuàng)意的培養(yǎng)要養(yǎng)成以下幾個習慣:1.重新定義問題及虛擬各種解答;2.打破模式,跳出原有框架,嘗試新組合;3.運用所有感官去體會問題;4.暫停、放松,讓問題沉淀到潛意識。
  
  若是要談創(chuàng)意,標準答案會嚴重限制了孩子的思考,可惜在不斷地補習、
  
  考試之下,孩子的創(chuàng)意怎么還有可能存在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