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群體關系
其實虛擬社群能做到的不止上述內容,它們還能提供選擇性現實。對此我們將在本書后面的部分進行詳細說明(見第9章)?,F在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加入某個群體意味著你總是要接受該群體的特性、世界觀,有時甚至是一些空頭理論。
這并不奇怪,畢竟我們都很清楚,選擇加入某個群體可以滿足我們的地位感,可以幫我們降低壓力,還能和志同道合的人進行交流。
沒錯,人類從來都是這樣的。無論是童子軍或兄弟會之類的私人俱樂部或服務機構,抑或是海軍陸戰(zhàn)隊這樣高度強調信念的組織,我們的祖輩(也包括我們自己)參與的群體不但能提供新的友誼,還能豐富其人生意義。
只不過,如今我們對群體的選擇更具靈活性。想想著名的共濟會,或是國際扶輪社,要想加入這些組織必須經過漫長而嚴格的過程,你還要參加無休止的會議、各種儀式活動和入會程序。就連加入本地保齡球隊,你也得置辦行頭,定期參加比賽,還要支付會費。
與此不同的是,基于網絡的社會群體無需任何付出。實際上,很多情況下許多網絡社區(qū)的成員彼此從沒見過面。出于同樣原因,這些群體非常容易組織,只需一個網絡地址即可,完全不用像傳統(tǒng)組織那樣要操心各種設施、制服和其他裝備。這種輕松加入方式導致的必然結果是,網絡上的社區(qū)和群體數量出現了幾何式的增長,其內容和形式也五花八門,既包括粉絲群和新聞站點,也包括大量引人注目的博客,隨便在Google中輸入一個主題進行搜索你都會得到成百上千與之相關的興趣小組。
同樣,由于這些網絡群體可以輕松創(chuàng)建,因此對其進行維持的動力也大大下降。相比之下,組織一支童子軍的難度要大得多,為保持其運轉正常你必須時刻努力加以維護。而成立一個網站花不了多少錢就能搞定,即便是一個Web20網絡社區(qū)所需的費用也不會超過幾千美元。所以,如果這樣的網站倒閉了,沒人關注了,或是經營者失去興趣了——那就隨它去吧,反正重辦一個也不是什么難事。
這種情況會導致網絡用戶對社會群體(無論規(guī)模大?。┍憩F出集體興奮感。面對大量可自由選擇的網站,有些人的興趣會反復不定,還有些人則能長期地保持對某個網站的關注。此外,由于用戶瀏覽網站時付出的時間成本和開銷極低,因此現代網民很少守著一個網站過一輩子,而是看到感興趣的群體就加入,這一點和傳統(tǒng)組織的成員頗有不同。對現代網絡用戶來說,加入或是退出某個網站或社區(qū)簡直比換件衣服還輕松。
乍一看,在這種組織形式中,用戶的忠誠度很低,他們時刻不停地隨著興趣的指引和其他人結成短暫而并不可靠的“同盟”。其實,對80%的用戶來說,其網上行為的確如此。我們隨便在網上碰到一個博客或社區(qū),點進去看一眼,發(fā)表兩條意見,給他人捧捧場或潑點冷水,施展一下自己的專長,向“大蝦”們問點問題——然后就把它給關閉了,也許再也不會回來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