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人們只能通過廣播和報紙了解點兒天氣。
報紙上的天氣預報很簡短,《人民日報》上有北京地區(qū)的24小時預報。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夜里,南轉北風一二級;白天,北轉南風二三級”。
那時候,廣播里天氣預報的語速是非常緩慢的,是以記錄速度進行播報的。有點像電視劇《潛伏》中余則成一邊聽、一邊記錄廣播中的各種暗語。
那時候廣播中的天氣預報,也的確有些暗語的味道。例如,5 500米高空、冷渦、切變線、700毫巴等專業(yè)術語。能100%聽懂當年廣播天氣預報的人寥寥無幾,宋英杰回憶說,他就是聽天氣預報長大的,但沒聽懂天氣預報就長大了。
與1956年問世的報紙和廣播天氣預報相比,電視天氣預報顯然很年輕。而當一群年輕人著手考證電視《天氣預報》節(jié)目歷史的時候,發(fā)現(xiàn)確鑿的史料很少很少,《天氣預報》節(jié)目的生日成了一件懸案。
于是大家像考古系學生一樣,走訪、查閱、勘驗,最終得到的確切答案是: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誕生于1980年7月7日。顯然《天氣預報》也是一位80后!
20世紀80年代的專家主持
最早在節(jié)目中播報天氣的主持人是當時中央氣象臺年輕的預報員,現(xiàn)在是數(shù)字頻道—中國氣象頻道的總顧問,他叫韓建鋼。在單位里他早已升任“老韓”了。
據(jù)老韓回憶,節(jié)目開播最初,每天的文稿都是由氣象臺負責撰寫,然后傳真給電視臺;所使用的圖僅僅是一張24小時預報圖,沒有什么技術含金量,每天都用手繪完成(鉛筆畫好之后再用鴨嘴筆描粗),畫好后中央臺派車來取;再說主持人,由于電視臺是首次創(chuàng)辦這樣的專業(yè)節(jié)目,又趕上汛期的復雜天氣,中央臺希望氣象臺派人來播講,老韓和李媛就成了最早一批氣象專家主持。那時候可沒有專業(yè)化妝師,都是播音員之間幫忙簡單抹兩下,就直接上鏡了。
現(xiàn)在看來當時的內(nèi)容和形式真是簡單至極,不過就在這樣的條件下,《天氣預報》一開播就是直播狀態(tài),播講時段是在國內(nèi)新聞和國際新聞之后。因為國際新聞是提前錄制好的,利用兩三分鐘播放國際新聞的間隙,氣象主持人和工作人員趕緊到直播間把預報圖紙掛在淺色的黑板上,待國際新聞一播完,馬上切回鏡頭開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