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主持人與天氣的對話(9)

咱們的天氣預(yù)報 作者:宋英杰


記得,剛剛到達貴陽的當晚,我看到了本應(yīng)是一年中最繁忙的貴陽客運站的異常冷清;由于電網(wǎng)癱瘓電力供給有限,一大早我們借助燭光第一時間報道了貴州省省會貴陽市全市停電的消息。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

我第一次認識了汽車防滑鏈和它的重要性(由于道路結(jié)冰嚴重,當?shù)厮猩下返钠嚩急仨殠湘i鏈);

我第一次經(jīng)歷了要依靠麻繩或毛巾才能行走的無奈(不光汽車需要防滑,如果不想摔跤,人也要借助麻繩或毛巾系在鞋上來加大摩擦);

我第一次“欣賞”到馬路邊上的樹木花草的“冰雕”,隨處可見(嚴重的冰凍天氣讓地面上的一切都裹上了厚厚的冰層);

我第一次采訪了一位腳踩麻繩、為了買蠟燭走了幾里路的年過七旬的老婆婆(由于經(jīng)常停電,當時蠟燭脫銷);

我第一次采訪果農(nóng),看到了大片等待成熟上市的青澀草莓和果農(nóng)眼里的焦急(由于低溫寡照,大片需要陽光的草莓面臨爛在地里的威脅),等等。

這一切,讓我真正體驗和認識了我在節(jié)目中經(jīng)常提到的“凍雨”是什么,它的出現(xiàn)對當?shù)氐睦习傩沼忠馕吨裁?。我想,這些所見所聞所感,才是徹底改變浮于紙面、隔靴搔癢的天氣播報的良藥。當然,要在節(jié)目中說出擲地有聲、感同身受的“氣象語言”,還亟待我們更多的感受和體驗、挖掘和思辨。也許,一份預(yù)報的準確率不由主持人左右,但一份準確而人性化的天氣播報卻取決于主持人本身。也許,一次嘗試不能一下子逾越觀眾與節(jié)目之間物理、心理的空間距離,但如果不做,就一定不能得到觀眾的那份“想到心坎兒上”的感動。

記得在一本書里,作者把電視觀眾比做上帝,電視就是上帝的餐桌,而電視節(jié)目就是餐桌上一道道的菜,我們呢,無非是做菜的廚子和伙計。我很認同這種比喻,誰都不愿意吃自己不愿吃的菜,誰也不愿意每天只吃一種菜。要想讓上帝滿意,我們這些廚子、伙計實在應(yīng)該換位思考!也許《天氣預(yù)報》節(jié)目不是上帝每天最重要的營養(yǎng)大餐,但希望它是一份令上帝感動的餐前或飯后的小點心。

踏上氣象路

馮殊

2006年6月,大學(xué)畢業(yè),選擇了留在北京工作,開始新的生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