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別塔圖書館
1939年,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位名叫喬治·路易斯·博爾赫斯的圖書管理員,寫了一篇名為《萬能圖書館》的文章。據這位視力不佳但很有文學想象力的管理員預測,萬能圖書館既沒有中心,也沒有任何邏輯。實際上,這是一種信息混亂的狀態(tài),它是由“無限多個六邊形的展覽館組成的”。
博爾赫斯的“萬能圖書館”就是今天的因特網——匿名的、錯誤百出的、混亂的以及不可抗拒的網絡。在那里,沒有確定的現實、沒有對錯、沒有約束民眾的道德準則;在那里,真理是有選擇性的,會因時因地發(fā)生變化。在網上沖浪就像圍繞著博爾赫斯的六邊形巴別塔圖書館游蕩,真理就這樣消失在鼠標的“咔嗒”聲中。
即使是傳統(tǒng)的博客也不像它們看起來那么“傳統(tǒng)”了。這些博客往往充斥著虛假的信息,一些蹩腳文人喜歡匿名在博客上發(fā)表評論,這些人往往成為公司和政黨的宣傳工具。網絡上出現的新事物是垃圾博客(splog)——將垃圾郵件和博客結合在一起的產物。用戶可以利用軟件在一小時內開通數千個博客。垃圾博客是一種虛假的博客,它以卑鄙的手段冒充真正的博客,欺騙廣告商和搜索引擎,通過提高點擊率來增加收入。馬里蘭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處于活躍狀態(tài)的博客中有56%是垃圾博客,這些博客每天新增90萬條信息,嚴重堵塞了網絡。Technorati公司(一家主要的博客搜索引擎公司)的CEO達夫·西夫雷認為,新開通的博客有90%是垃圾博客。2006年9月的《連線》雜志指出,這些垃圾博主(splogger)“建立了一個低級、無聊和空洞無物的網絡生態(tài)系統(tǒng)”,他們的目的是浪費網絡用戶的時間,欺詐無辜的廣告商的錢財。
與垃圾博客同時出現的還有虛假博客(flog),虛假博主(flogger)自稱與其他機構或個人無經濟往來,但實際上是“收人錢財、替人干事”的博主。比如在2006年,愛德曼公關公司的3名雇員幫助沃爾瑪反擊那些對沃爾瑪的批評,但他們卻在博客上謊稱自己是沃爾瑪的基層員工。事實上,沃爾瑪與愛德曼公關公司的商業(yè)關系遠不像這些博主在網絡上所寫的那樣。
ayPerPost網是在硅谷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Draper Fisher Jurvetson公司——的支持下發(fā)展起來的,是Web 時代的新興網站,這家網站在廣告商和虛假博主之間扮演著中間人的角色。虛假博主每發(fā)布一則廣告,這家網站就付給這些博主5~10美元。PayPerPost網自稱是“一個由消費者發(fā)布廣告的市場”。更準確地說,這是一個讓博主按最高競價出賣靈魂的黑市。
出人意料的是,那些廣告商也有可能成為受害者。我們過于關注廣告商是如何欺騙消費者的,但往往忽略了他們是怎樣被騙的。在2006年,一家名叫Click Forensic的專業(yè)監(jiān)測服務公司證實:在由搜索引擎賣出的所有商業(yè)廣告中,至少有14%是虛假的點擊,為搜索引擎公司帶來了利潤,卻沒有給客戶帶來真正的廣告價值。
事實上,一個由各種鏈接和循環(huán)廣告組成的地下網絡已經發(fā)展起來,它們存在的目的是通過增加點擊率從廣告商那里得到更多的報酬。如今,虛假點擊率無論在范圍上還是在數量上都有很大增長。一些人坐在電腦前反復地點擊這些廣告;另一些人則利用網絡刷新軟件自動點擊廣告,以驚人的速度增加點擊率。由于用戶每點擊一次,廣告商都得支付一定的瀏覽費用,因此,虛假的點擊率使廣告商付出大量金錢卻得不到相應的銷售回報。
總部位于亞特蘭大的MostChoice網就是受害者之一。2006年,該網站的創(chuàng)辦人馬丁·弗萊施曼發(fā)現公司網站上來自韓國和敘利亞的訪問量特別大,但該公司主要的客戶卻在美國,這讓弗萊施曼感到迷惑。于是他雇用了一名電腦程序員,設計了一種可以分析每一次點擊的時長和點擊者身份的軟件。弗萊施曼發(fā)現大多數存在問題的點擊者在點擊一下后就離開了網頁,這些點擊并沒有給公司帶來新的客戶和收入。他發(fā)現這起規(guī)模巨大的虛假點擊計劃讓公司白白付出了10萬美元的廣告費,這些廣告費并沒有給公司帶來任何收益。這種事情并不少見,據《經濟學人》雜志的報道,在2006年網絡廣告的瀏覽量中,有10%~50%的瀏覽量是通過虛假點擊產生的,這使廣告主蒙受了30~130億美元的損失。因此,虛假點擊可能是Web 時代廣告行業(yè)的最大威脅。由此可見,安然公司的倒閉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從垃圾博客到虛假博客,從病毒軟件到刷新軟件,這一切都表明Web 的世界充滿了謊言和欺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