軼聞趣談
18世紀初,有一個名叫曼德維爾的荷蘭醫(yī)生寫了《蜜蜂的寓言》一書,講的是一個蜜蜂王國的興衰史。
最初,一群蜜蜂為了追求豪華的生活,大肆揮霍,結果這個蜂群很快興旺發(fā)達起來。后來它們放棄了奢侈的生活,崇尚節(jié)儉,結果整個社會凋敝,最終被對手打敗而逃散。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私人的罪過,公眾的利益”,意思是浪費是“私人的罪過”,但可以刺激經濟,成為“公眾的利益”。這部作品在當時被法庭判為“有礙公眾視聽的敗類作品”,但是200多年后,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從中受到啟發(fā),提出了“節(jié)儉悖論”。
經濟學聊天室
蜜蜂的故事說的是“節(jié)儉的邏輯”,在經濟學上叫“節(jié)儉悖論”。在西方經濟學史上,節(jié)儉悖論曾經使許多經濟學家倍感困惑,但經濟學家凱恩斯從故事中卻看到了刺激消費對經濟發(fā)展的積極作用。
眾所周知,節(jié)儉是一種美德,既然是美德,為什么還會產生這個悖論呢?從理論上講,節(jié)儉是個人積累財富最常用的方式。以個體而言,如果某個家庭勤儉持家,減少浪費,增加儲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凱恩斯卻認為,節(jié)儉對于經濟增長并沒有什么好處。實際上,這里蘊涵著一個矛盾:公眾節(jié)儉,降低消費,增加儲蓄,往往會導致社會收入的減少。
因為人們的收入通常有兩種用途——消費和儲蓄,而消費與儲蓄成反方向變動,即消費增加儲蓄就會減少,消費減少儲蓄就會增加。所以,儲蓄與國民收入呈現(xiàn)反方向變動,儲蓄增加國民收入就減少,儲蓄減少國民收入就增加。根據(jù)這種看法,增加消費減少儲蓄會通過增加總需求而引起國民收入增加,就會促進經濟繁榮;反之,就會導致經濟蕭條。由此可以得出一個蘊涵邏輯矛盾的推論:節(jié)制消費增加儲蓄會增加個人財富,對個人是件好事,但由于會減少國民收入引起蕭條,對國民經濟卻是件壞事。
換一個角度解釋“節(jié)儉悖論”:節(jié)儉減少了支出,迫使廠家削減產量,解雇工人,從而減少了收入,最終減少了儲蓄。儲蓄為個人致富鋪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個國家加大儲蓄,將使整個社會陷入蕭條和貧困。凱恩斯曾形象地說,如果“你們儲蓄五先令,將會使一個人失業(yè)一天”。按照他的觀點,在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運用、經濟沒有達到潛在產出的情況下,只有每個人都盡可能多地消費,整個經濟才能走出低谷,邁向更加充分就業(yè)、經濟繁榮的階段。凱恩斯的解釋后來發(fā)展成為凱恩斯定理,即需求會創(chuàng)造自己的供給,一個國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通過刺激消費、拉動總需求來達到促進經濟發(fā)展和提高國民收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