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節(jié):內(nèi)部沖突的根源和一個最簡單的解決方法(1)

領導進化 作者:呂峰


九內(nèi)部沖突的根源和一個最簡單的解決方法

“為什么組織內(nèi)部總有爭吵、沖突、斗爭和敵對?我們能否建設一個完全和諧、其樂融融的組織?”這個多少有些理想主義色彩的問題困擾著企業(yè)家們。只是,不斷的挫折使他們對管理層也經(jīng)常會有康熙皇帝般的責問:“你們怎么總以為這天下是朕的天下,它是天下人的天下!”除了責問,企業(yè)家們也試圖從管理學的理論中尋找答案并嘗試著各種方法,但組織內(nèi)的消極沖突從未停止過。那么,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么?或者說這個問題是否有答案呢?

多茲爾在《仇恨的本質》一書中,認真地反思了近些年來的戰(zhàn)爭、種族滅絕、恐怖主義,他認為仇恨根本上源于一種由來已久的人類求生本能。為了能夠生存下去,人們從其最自然的感受開始,以二分的視角來看待周邊的人和事。這種二分是以“快樂——痛苦”模式為基礎的,作者認為痛苦往往與威脅個體生存和種族繁衍的危險因素有關,而快樂則與實現(xiàn)基本進化目標密切相關。于是,在此基礎上,人們就把那些有利于自己的人和事劃為“我們”,而把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人和事劃為“他們”。于是,人際間的對立也就此開始了。

其實,這種看待環(huán)境的二分觀點在我們兒時更為明顯。例如,小時候看電影時,總喜歡問大人的問題是“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盡管長大后,人們會覺得當時的問題很幼稚,并開始喜歡用更加復雜的道理看待社會,但對于周邊的這種二分界定是根深蒂固的。

通過二分,人們尋找到“我們”并盡力融入其中,尋找到“他們”并保持警惕和敵對。在“我們”的氛圍中,人們除了能夠尋找到快樂,更重要的是,通過“我們”,人們會感覺到自己更加的強大,抗風險的能力也得到加強,從而能更好地躲避或減弱來自“他們”帶來的痛苦。所以說,人類尋找安全回避風險的本能正是仇恨的根源。

當然我們不能用這樣的詞語來形容組織內(nèi)的對立,但組織內(nèi)的“我們”和“他們”的思想顯然是組織不和諧的根本。組織內(nèi)存在的所謂“圈子”可以對此印證。一則最近非常流行的職場短信,形象地描述了存在于組織內(nèi)的、力量非常強大的非正式組織:“進了班子沒進圈子等于沒進班子;進了圈子沒進班子照樣是班子;進了班子又進圈子是班子的班子!沒進班子也沒進圈子,只能是孫子!”這種政治氛圍顯然不單單是存在于中國企業(yè),世界上的許多企業(yè)都存在著這種基于圈子的政治氛圍。事實上,圈子在增加了“我們”安全感的同時,也必然增加了“我們”在組織內(nèi)的仇恨對象,因為既然有了“我們”,就一定存在著“他們”。

進一步,既然組織內(nèi)的沖突真的可以歸結為人們生存本能在組織框架內(nèi)的延伸,那么,組織內(nèi)的敵對也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了。例如,我們可以經(jīng)??吹降模翰块T以各自利益出發(fā),界定自己的領域,隨時準備為自己的領域與其他覬覦之人作斗爭;那些剛剛入職的新員工會發(fā)現(xiàn)自己與那些老員工在融入的過程中總是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職業(yè)經(jīng)理人發(fā)現(xiàn),自己與那些家族成員之間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信息和利益的分享是永遠不可能在一個層面上被平均對待。

顯然,這種基于人們本能而形成的對立是廣泛存在的,是一種必然。理解并接受了這一點,領導者也就能更加坦然地面對組織內(nèi)出現(xiàn)的問題,接受一個問題本身就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更重要的是,企業(yè)領導者不用再為不能徹底解決問題而感到苦惱,他們只需要把人們的這種本能控制在一個可以接受的范圍內(nèi)就好了。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些意識里或潛意識里懷著“我們和他們”思想的人,自然不會以組織本來的利益為立足點,盡管有時候他們的意識可能是通過組織的意識進行表達,并且有著更強烈的隱蔽性,但這仍然無法掩蓋其自私的本質。那些常常懷著“我們”而忘記組織的人是領導者特別需要關注的。如果領導者一不小心也成為那個“我們”,組織就必然面臨巨大的災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