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對人情變化的必然性的認識,還是對其不確定性的恐懼,最后都可以用最典型的交易描寫來印證,其語曰:“白馬紅纓彩色新,不是親來強來親;一朝馬死黃金盡,親者如同陌路人?!笔聦嵣希恳粋€人情交易參與者沒有不計算成本與收益的,因此,中國人平日里婚喪諸事幾乎沒有不設立賬本的。而如以上所引帶“人情”字眼的諺語一樣,“請客莫請女客,請五十來一百”之語也不只是單單表現出對婦女的輕蔑,而更是計算當下最直接成本的經驗?,F在,人們把對人情之事(如同事的女兒出嫁)隨“份子錢”稱為“買飯票”。然而,幾乎又沒有一個接到隨禮通知的人會拒絕“買飯票”。如此矛盾,正是人情大國的真實面目。
3.2圈子總是有成本的人們
在“份子錢”與“買飯票”的矛盾夾縫中生存,就長期觀點來看,更注重的不是當前損失,而是考慮一種長期效用。這種長期效用,可稱為“獲得認可的成本”。一個人只要生活在現實世界中,他(她)就不可避免地與外界產生交易關系,而人與他人的交易關系則首先表現在一種特定的歸屬感上。比如,一個城市小資,他(她)會定期地收到同學聚會的邀請,或是臨時的小范圍聚會的邀請。對一個人來說,同學聚會可能又分為好幾個層次:小學的、初中的、高中的、大學的。有時在表達上甚至會出現令聽者很不愉快的現象,比如他(她)不經意對初中同學敘說“我們幾個同學”一起喝酒的場面,而分類標準是大學同學。除同學聚會之外,還有老鄉(xiāng)聚會。老鄉(xiāng)聚會又分成不同的層次:在一個縣,按鄉(xiāng)鎮(zhèn)(或村莊)標準,給出一個集合信號;在一個市(地級),又給出縣分類標準;在一個省,又給出不同市的標準;在一個國家,按省劃分人群很自然,同時又存在“南方人”與“北方人”、“內地人”與“沿海人”的諸多概念,即分類標準。所有按各種標準劃成的不同規(guī)模的群體,無非是向群內人表示:我們之間可以進行交易,而且交易成本較低。當然,有時候交易成本是無形的,而且它體現在一方有明顯牟利動機的交易中。比如,皮普斯與英國某個海軍造船廠的木匠夫婦之間的所謂朋友關系,即是如此。那個著名的案例發(fā)生在英國的“牛頓(1642—1727)時期”。赫赫有名的海軍部長兼皇家學會會長皮普斯(1633—1703)與一位木匠的妻子關系曖昧。皮普斯對托他給丈夫辦事的木匠之妻常有親昵動作,如摸摸臉蛋兒。不過,從第一次“摸了”之后,皮普斯就決定為木匠效力,為其謀些好差事。終于,在1664年12月,木匠夫婦把皮普斯請到家里吃飯,飯后皮普斯給木匠一個臨時差事,打發(fā)他出去。而后,木匠的妻子與皮普斯半推半就地發(fā)生了肉體關系。木匠夫妻設計的性賄賂之計,至此成功。雖然說皮普斯后來不惜以部長之尊,為木匠寫推薦信,但是木匠并沒得到理想中的好差事。皮普斯為此很過意不去,在日記中對此事表示懺悔。直到他死了120多年后,1825年,他用速記與密碼寫的日記才被破譯出來。性賄賂事件也就露出水面了。好在,當事人全都離開了人世。此事之所以與牛頓扯上“間接關系”,并不是牛頓對當時的情況知悉,而是皮普斯的皇家學會會長身份之厲害,完全決定了牛頓的學術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