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當中,我們既看到荒蕪的土地,也看到茂盛的樹林;既看到沉寂的死海,也看到鳥語花香的樂園;不同的景象來源于不同的生存條件。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優(yōu)劣決定著動植物的生存與滅亡。
環(huán)境對動植物的變異在特定情況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長頸鹿是由1000萬年前,在阿爾及利亞的古鹿獸進化而來的,原來脖子并不長,后來由于生存競爭,必須能夠吃到距離地面2米以上高度的樹葉,尤其是它們喜歡的刺合歡葉子,隨著優(yōu)勝劣汰的進化,它們的脖子就變長了,但頸椎骨始終都是7節(jié)。
動植物的衍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人的一生實際上除了睡眠、旅游、幼年的成長和受教育的時間,即便活到70歲,在職場可用的有效時間也僅僅只有20余年。如果不能敏銳的感受企業(yè)和老板,選擇適合自己的環(huán)境,就不可能實現(xiàn)快速的成長,贏取成功的人生。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養(yǎng)兒會打洞”,這個傳統(tǒng)觀念的錯誤在于“出身背景決定了人的一生”,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影響的確是巨大的。我曾經(jīng)在一個貧困山區(qū)的小學翻閱孩子們的作文,題目是《我的父親》。有一個孩子寫到:“我的父親每每喝酒后就毆打我的母親。而母親只是哭,沒有一點反抗。等我長大了,有了足夠的力量,一定要將父親打倒在地。”另一個孩子的作文中寫到:“我的父親去賣菜的時候,被菜市場管理員沒收了所有的菜。父親本來想用賣菜的錢來買米,但是現(xiàn)在卻無臉回家,當我找到父親的時候,他坐在菜市場的地上蒙頭抽煙,他捶著自己的胸說,‘孩子,你以后不能像我’?!边@兩篇作文深深地震撼了我,孩子們常常從父輩的身上來找尋自己人生的立足點,他們也許會繼承仇恨,也許會繼承愚昧,也許會從反思中站立成一個大寫的“人”。
我的一個朋友的兒子,好容易培養(yǎng)到名牌大學畢業(yè),進入一家企業(yè)從事老板秘書的工作。當他寫作的文稿不符合老板的要求時,老板當面將文稿撕碎,并扔進垃圾桶,粗暴地對他說:“大學怎么培養(yǎng)出你這樣的廢物?!”當他完成老板交待的工作,推開老板辦公室的門向其匯報時,老板大聲的呵斥:“出去!你沒看到我正在忙嗎?”一樁樁,一件件從未經(jīng)歷過的事情給他帶來沉重的負面感受,使得這位心智不成熟的年輕人工作不到一年就得了抑郁癥,躲在家里,害怕見人,害怕接觸社會。我的朋友兩次把他送進精神病醫(yī)院進行治療,多次請心理醫(yī)生咨詢。最終,他依然沒法從極度的憂郁和痛苦中解脫,于是選擇從自家的陽臺跳樓自殺。他的母親在極度的痛苦中自責,把責任歸咎為早年離婚給孩子帶來的心理陰影。然而,曾經(jīng)帶給他傷害的老板,會知道這個結果嗎?在知道這個結果的時候,會自責嗎?這樣的老板,還在傷害著其他的年輕人,更何況,這樣的老板在職場中并不鮮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