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風對面吹

遙遠的鄉(xiāng)愁 作者:重返61號公路


上篇:清風對面吹

(臺語流行音樂)

人到初老,只好靠著記憶的魔手,拼命拉回那一段段早已失去的歲月。大抵懷念者,不是懷鄉(xiāng),便是懷人。

——臺語詞作家王昶雄

臺灣有兩千一百萬人口時曾經(jīng)做過統(tǒng)計:客家人占12%,原住民只占1.7%,閩南人占73.3%。如此大的人口比例使閩南人的福佬語系(河洛話)取得臺灣話的主導地位。1945-1995年這五十年間,客家與原住民歌曲在主流媒體毫無表現(xiàn)的機會與地位。臺灣的族群意識、省籍情結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政客的手段,隨著1980年代解嚴時代的來臨及各種威權政策的結束,過去被政府壓抑的各種方言、母語逐漸獲得重視。進入1990年代,政治人物、民眾、媒體開始反省臺灣的族群融合的問題,使得族群與省籍意識不再失控。

久遠的年代,開拓臺灣這片土地的人們就創(chuàng)造出許多令人難忘的歌謠,體現(xiàn)著這里獨有的風土人情、社會變遷以及生存狀態(tài)。比如《天黑黑》、《一只鳥仔哮救救》、《丟丟銅》,這些不知作者姓名的歌謠長存在很多人的童年記憶中。2000年夏天,剛出道的孫燕姿以一曲融入古老歌謠《天黑黑》的同名歌曲一舉成名,一時之間,用臺語演唱“天黑黑,欲落雨”成為一種符號。

通常1932年至1940年被視為臺語歌謠的第一個創(chuàng)作黃金期。眾多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者們突破日本人1917年的禁令,透過野臺戲或酒家女的傳唱,替臺語歌打下一片天,也成為1990年代口水歌(即老歌翻唱)的重要來源。

臺語歌謠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過鼎盛期,壓抑期,直到1990年代才又重新得到該有重視。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發(fā)展過程,的確需要從頭講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