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煩惱的不是某件事,而是我們對這件事的看法,比如 “應該如何”“必須如何”,這些不合理的信念才是煩惱的真正原因。
我們的煩惱不僅來源于發(fā)生的事情,還與我們接受、處理事情的方式有關。決定接受、處理事情方法的是我們自身的信仰(信念/想法)。
關于這一點,心理學家阿魯巴特?愛麗絲曾經(jīng)用ABC理論加以說明?!鞍l(fā)生的事情(Activating Event)通過自己的信仰(Belief)進行解釋,產(chǎn)生感情或者煩惱作為結(jié)果(Consequence)”這就是ABC理論。
A:發(fā)生的事情
B:信仰(信念)
C:作為結(jié)果的感情和煩惱
有一天,女A跟朋友打招呼,卻被朋友忽視。如果女A有“不應該被別人嫌棄”的信念(想法),結(jié)果只能變得過于不安,十分煩惱吧。為什么呢,因為發(fā)生了不該發(fā)生的事情。
還有,考慮跳槽的男B跟妻子商量這件事情的時候,妻子十分反對。如果男B抱有“妻子應該理解丈夫,應給予協(xié)助”的想法,男B應該很生氣。因為他覺得妻子的言行都是為人妻所不該有的。
給女A帶來不安的并不是“被朋友忽視”這件事,而是“不應該被別人嫌棄”的信念。
使男B生氣的并不是“妻子反對”這件事情,而是“妻子應該理解丈夫,應給予協(xié)助”的信念。
像“應該如何”“必須如何”這些機械死板的信念被稱為“不合理的信念”。這種不合理的信念是各種煩惱和憤怒的根源。
正義感強的人經(jīng)常對周圍的人生氣,原因是他們持有一種“人就應該如何”的不合理的信念。
另一方面,如果女A認為“如果不被別人嫌棄就再好不過了,但是人也都有喜歡和討厭的權(quán)利,這只是一種緣分”,會如何呢?女A肯定不會被巨大的不安包圍。
男B如果是認為“妻子能理解丈夫就再好不過的了,但是因為彼此持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所以意見才會不同”,會如何呢?男B就不會生氣,而是冷靜地和妻子商量了。
像這樣隨機應變的信念被稱為“合理的信念”。合理信念的特征就是靈活、模糊(含糊),跟旋轉(zhuǎn)汽車的方向盤類似。
就是因為有了這種模糊性,即使現(xiàn)實不能如愿,也能靈活地應對。
在這里,我們一起來看幾個成為煩惱根源的“不合理的信念”吧。
必須完美
持有這種信念的人,因為絕不容許自己有錯誤或者失敗,所以不敢冒險或者挑戰(zhàn)。
并且,出錯或者失敗的時候就會有不必要的擔心。
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弱點
持有這種信念的人,不能夠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不善于表達“被這樣說很難過”之類的感情,而責怪對方“你那樣說是不對的”。 不是表達感情,取而代之的是強調(diào)正確性。
不能讓對方失望
持有這種信念的人,即使被邀請做一些不感興趣的事也不會拒絕。
正因為感覺不能辜負對方的期望,所以總是壓抑自己的本性,不斷地忍耐。
持有以上信念的人,試著練習用靈活、模糊的思考方法,轉(zhuǎn)變成“完美就再好不過了,但是人原本就是不完美的存在”“能夠不讓別人看到弱點就再好不過了,但是誰都是有缺點的”“能夠不讓對方失望就再好不過了,但是如果對方過分任性地期待,我們也是沒辦法的”,這樣合理的信念也是不錯的。
人生總是不斷地發(fā)生無法預期的事情,當然,也有很多事情無法順應我們的心意。為了在這樣的人生中隨機應變地生活,享受無法預測的變化,真想擁有無拘無束的寬廣心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