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針灸,讓中風患者站起來(2)

針通經(jīng)絡,灸調陰陽 作者:(韓)金南洙


小腦出血不會輕易使患者失去意識,但會出現(xiàn)血壓上升、頭痛、頭暈和嘔吐癥狀。躺著的時候活動手腳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是當站起來走動時身體就不聽使喚了。幾個小時之內就會出現(xiàn)四肢麻痹,意識發(fā)生障礙,眼睛只能注視一個方向,眼角變僵硬,兩眼瞳孔大小不同等癥狀,最后導致死亡。

出現(xiàn)腦出血時最危險的部位就是腦橋。腦橋位于連接大腦和脊髓的腦干中,是連接上下部分的神經(jīng)纖維非常密集的部位,也是連接腦神經(jīng)細胞和小腦的通道,更是主管意識的部位之一。若腦橋出血患者會立即昏迷,四肢麻痹,發(fā)高燒的幾率也很大。瞳孔會嚴重收縮,昏迷后血壓會立即上升,呼吸出現(xiàn)異常。腦橋出血的死亡率特別高,患者基本上在2~3天內就會死亡。

腦出血還包括蜘蛛膜下側出血,蜘蛛膜是包著腦的三層膜中的中間一層。一般情況下,動脈血管壁上的先天性粗糙部分經(jīng)過血壓或老化等,會變成鼓鼓的袋子形狀的血腫,嚴重的會導致蜘蛛膜下出血。蜘蛛膜下出血非常突然,患者會極度頭痛。血管破裂幾天前會有一些預兆,如頭痛、臉色發(fā)紅,有時還會抽筋。

蜘蛛膜下出血是在腦表面的出血,所以很少有神經(jīng)麻痹等癥狀。但是如果血腫壓迫腦,或者腦血管蜷縮導致腦血液循環(huán)不順,可能會引起半身麻痹或失語癥。蜘蛛膜下出血雖然很少會引發(fā)意識障礙,但是一昏迷,就有可能再也醒不過來,直接死亡。

腦梗死和腦出血不同。腦梗死是由于腦血管內發(fā)生血栓、栓塞或其他原因,導致腦供血不足而引起的。血栓是動脈本身出現(xiàn)病癥而導致的動脈堵塞,栓塞則是動脈本身沒有異常,是因心臟問題出現(xiàn)的血塊或因動脈硬化而引發(fā)的血栓,或空氣和脂肪等誤流入到腦動脈后堵住血管。

腦血栓常于睡眠中或晨起發(fā)病,患肢活動無力甚至無法活動,說話含混不清或失語。多數(shù)患者意識消除或輕度障礙。有時還會出現(xiàn)抽筋癥狀。腦梗死不像腦出血那么危險,但是大的腦動脈若堵塞也可能會導致昏迷。

腦栓塞癥發(fā)病非常突然,常在幾秒或幾分鐘內癥狀達高峰。部分患者有短暫意識模糊、頭痛抽筋等癥狀。

一旦引起中風,就會非常麻煩。中風是無法治愈的,醫(yī)院患者所做的治療也只能是防止病情惡化。

但是針灸對中風卻有著神奇的治療效果。雖然說無法完全治愈,但至少能夠讓原本連大小便都無法自理的患者站起來,自己上廁所。

身體氣不足、發(fā)虛時會患中風。所以治療中風需要助氣。在調血助氣、治療慢性病方面,灸應該是最好的手段。

百會穴應該是首選穴位。百會穴位于頭頂,是陽氣匯聚之處,刺激此穴可讓下沉的陽氣上升。第二個穴位是位于耳前側的曲鬢穴,刺激此穴可疏通足少陽膽經(jīng),并助氣。刺激肩部的肩井穴可使上沖的氣下降,刺激大腿外側的風市穴和外腳踝上側的懸鐘穴可以讓筋和骨變得更加堅實。刺激足三里穴可讓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從而助消化、助腿力。刺激曲池穴可疏通氣和血,使關節(jié)更加靈活。

百會、曲鬢、肩井、風市、懸鐘、足三里和曲池在治療中風方面是非常重要的穴位,因此被稱為中風的七大要穴。

若是血管堵塞的腦梗死,我們可以用風池穴、大椎穴和間使穴來代替曲鬢、風市和懸鐘穴。位于后頭骨下側的風池穴可以驅散聚集在頭部的邪氣,在第七個脛骨下側的大椎穴可以疏通全身的陽氣,手腕里側的間使穴可疏散淤血。

這里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治療點。摸身體未中風麻痹的另一側的頭部,會發(fā)現(xiàn)一個軟軟的或鼓出來的部位,這就是阿是穴。在這個部位施灸可以緩解頭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