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股票與買企業(yè)
《沃倫·巴菲特之路》(羅伯特G·海格士多姆著,朱武祥,樊勇譯,清華大學出版社)一書在封面上對于巴菲特的評價是恰當?shù)模骸笆澜缱顐ゴ蟮耐顿Y家”。這比“股神”之類的稱呼要貼切得多。因為嚴格地講,巴菲特是在買企業(yè),而不是買股票。
股票對巴菲特而言,僅僅是購買企業(yè)的一個媒介、一個用來記錄所投入資金數(shù)量的憑證。即使某一天取消股票而改用記帳本,對他也不會有絲毫的影響。因為股票的基本特征在他那里失去意義,譬如可流通性,他長期持有,可否流通沒有意義;譬如價格的波動性,他根本不關心價格的波動,平時看都不看的。甚至于連股票交易所對他而言都可有可無(他不是說嗎?那只是一個“讓某些人出丑的地方”)。因此,他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股民”。
說他不是股民,倒不是因為他的錢比大家都多。他跟我們的一個重要的區(qū)別是,他有能力直接介入企業(yè)的經營管理。
無論是購買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還是美國捷運公司、《華盛頓郵報》、國民賠償公司以及可口可樂、吉列等公司,巴菲特都直接介入了這些公司的人事安排、重大經營決策等事務,他或直接任命總經理,或用他的經營思想來影響管理層的戰(zhàn)略思路。換句話說,他對該企業(yè)的發(fā)展過程是可以把握、可以控制的。伯克希爾公司是最典型的例子。那原本只是一個小型的紡織企業(yè),巴菲特介入之后,逐步把它改造并壯大成為一個涉及金融(并購伊利諾斯國民銀行等)、保險(購買國民賠償公司及火災及海運保險公司)、報業(yè)(并購《奧巴哈太陽報》)等等多個領域的綜合類“母艦”式企業(yè),伯克希爾原來的紡織廠,在出現(xiàn)利潤下滑的情況下,反倒被果斷地關閉了。他曾經撤換了吉列公司的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zhí)行官邁克爾·霍利,理由是“他不是最適合這個位置的人”。
我想知道這樣的方法,普通股民能夠學習嗎?哪個股民能夠一不高興了就把上市公司的老總換掉?恐怕連做做樣子的股東大會上也未必有一條板凳可以坐一坐吧。
把巴菲特稱為“偉大的投資家”比稱他為“股神”更恰當,原因就在于此:作為投資家,他做的完全是符合我們前述定義的投資行為。
套用前面一個的例子,巴菲特做的事情是,先精心選擇小牛犢,然后精心喂養(yǎng),直到把它們養(yǎng)大——養(yǎng)大之后還未必賣掉,他還要盤算一下是賣牛合算呢、還是賣牛奶合算。
而我們做的又是什么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