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戰(zhàn)后擴張。本章表現了在戰(zhàn)爭債務資助下的外交建筑項目何以在二戰(zhàn)后迅速成長;外交建筑局如何購買歷史房產,如何為未來項目購買土地,如何在早期建設傳統外觀的官邸和使館,以及如何轉而開始建設現代使館辦公樓。1948年,拉金聘用的總建筑師利蘭·金打破政府建筑的傳統,聘請知名的現代主義建筑師華萊士·哈里森和邁克斯·阿伯拉莫維茨設計美國在里約熱內盧和哈瓦那的使館。
第三章:國務院的現代主義。本章展示了上述使館項目以及為何眾多國會議員反對這些項目,并經常將它們與紐約的聯合國總部大樓相提并論。本章介紹了兩位年輕的美國建筑師雷夫·雷普森和約翰·凡·德·默倫的作品,他們由利蘭·金聘用并被派到歐洲設計了多個新使館辦公樓和外交官公寓。盡管這些項目贏得了設計業(yè)界的贊譽,但國會批評者們還是很快就指責它們與環(huán)境相割裂,進而加以抨擊,包括里約和馬德里項目,說它們未能正確代表美國形象。面臨培養(yǎng)強大盟國和抗衡蘇聯的任務,美國起身迎接新的挑戰(zhàn),在前敵對國——德國和日本重建和促進民主。
第四章:美國輸出民主。本章重點闡述促進外交建筑項目的努力和途經;介紹了雷蒙德和雷鐸設計的東京外交官公寓如何象征性地傳遞了美國對現代日本的承諾,總預算達1 900萬美元的40個德國項目如何同樣證明了美國對德國的承諾。1952年國會對外交建筑項目的調查僅是一系列麻煩的開始,它們最終導致了利蘭·金的下臺并威脅了整個外交建筑項目。
第五章:現代建筑受到攻擊。本章審視了圍繞1952年共和黨勝選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及其對外交建筑項目的影響。盡管利蘭·金在1952年大選前成功獲得了9 000萬美元的新授權,但他卻缺乏國會強有力的支持,新任命的國務院官員收緊了對外交建筑局的控制權。在麥卡錫參議員造成的政治迫害氛圍中,利蘭·金背負了管理失職的罪名。新任命的國務院官員譴責“所謂的國際風格”,并要求回到文藝復興時期宮殿的設計原型。隨著外來官員涌入并執(zhí)掌外交建筑局,進行中的項目被延誤。
第六章:權力更迭。本章研究了外交建筑項目為何會取得擴張,建筑師為何成為外交建筑項目的堅定參與者,國會的批評者為何如此擔憂炫耀的使館。本章還介紹了變化中的外交政策如何影響外交建筑項目,政治和美學力量如何在決定公共政策的不同機構和個人之間進行分配:國會議員、國務院行政官員、白宮官員、外交官、大使、外國領導人、建筑師、當地規(guī)劃官員,以及國內國外的普通大眾,都把自己當成外交建筑項目的“業(yè)主”。作為政治重組的一部分,國務院組建了由知名“專家”構成的設計審查委員會,以保護外交建筑項目免受國會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