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患病的前后(7)

走出憂郁 作者:(美)安德魯·所羅門


之后,我讀了里奧納多·伍爾芙的日記,他如此描述維吉尼亞·伍爾芙的憂郁癥:“如果不管她,她什么也不吃,直到餓死。想讓她吃飽以維持身體良好的狀況,真是超乎尋常的困難。她心中總有某種罪惡感,它的來源我無法得知。那表現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尤其是進食。在憂郁初期嚴重的自殺階段,她會一個人獨自坐在那里幾個小時,被毫無希望的憂郁癥完全淹沒,一言不發(fā),任何人對她說話,她都毫無反應。用餐的時候,她對面前盤中的食物毫不注意。我竭力勸她多少吃一點,但那真是很痛苦的過程。每一餐飯得花一兩個小時,我必須坐在她身邊,將湯匙或叉子放到她手中,不斷地輕聲請求她吃東西,同時扶起她的手臂。大約每五分鐘她才會自動地吃下一湯匙?!?/p>

患憂郁癥時,判斷力不斷受到損害,而有時候你的認知能力也會減退。處于崩潰狀態(tài)時,你的生活和精神都是一團糟。以往你一直成功地讓自己逃避的事情,此刻又全都再度出現,而且虎視眈眈地盯著你。憂郁的一種反應就是:你會深刻地認識到,那些安慰你、保證你會沒事的醫(yī)生都錯了。你正在遭逢生命中真正的嚴酷打擊,之后,你的理智接受了它,服用藥物之后,你有能力處理這些打擊,然而卻無法從中真正解脫出來。當你憂郁時,過去和未來全部被當下的困境吞噬,就好像一個三歲小孩面對世界。你記不起來什么時候曾開心過,至少記不清楚,當然也想象不到以后什么時候會感覺好一些。憂慮,就算是憂心忡忡,也都是短暫的,然而憂郁卻是永久的。崩潰使你失去了理智思考的能力。

憂郁癥經常不止一次發(fā)生,通常說來,病情會愈來愈重,而且發(fā)作次數愈來愈頻繁。這種頻繁發(fā)病的過程,正是發(fā)現病癥的線索。憂郁一開始的癥狀,通常和引發(fā)它的事件或悲劇有關。心理學權威凱·杰米森,在他知名的論著中,已嘗試徹底轉變對人的情緒障礙的看法,他觀察出,憂郁癥患者的體質是先天的,“就像干燥又易碎的柴堆無法躲過生命中四處飛竄、無可避免的火花而被點燃。” 這種情況一再發(fā)生,到了某種地步,就會與外在環(huán)境失去關聯。如果你每天刺激一只?物,使它產生癲癇,最后癲癇就會自動發(fā)作,即使不再給予刺激,它還是會每天發(fā)作一次。差不多同樣的道理,如果腦部經歷了多次的憂郁癥,它就會一直周而復始地出現。因此可以看出,盡管它只是偶然被外在的不幸事件引發(fā),最終仍會改變大腦的結構和其中生化物質的作用。因此美國國家心理衛(wèi)生研究院生物精神醫(yī)學部的主任羅伯特·波斯特解釋,“那不像我們所猜想的,是種溫和的病癥。”“它有周期性傾向,而且會每況愈下,因此一個經歷了好幾次發(fā)作的人,應該考慮長期的預防治療,以避免所有可怕的結果,”凱·杰米森在發(fā)表這個論點時,鏗鏘有力地?,“憂郁癥是有害的,你們知道,除了使人處于悲慘、恐怖和毫無建設性的狀態(tài)下,大部分還會致命。不只是自殺行為,還因為較易發(fā)作的心臟疾病、免疫系統(tǒng)衰弱等?!?常常是這樣:原本服藥有作用的病人,若是間歇性地停用又服用,藥物就會失去療效,而且每一次發(fā)作,就增加百分之十轉為慢性和不可避免性疾病的風險?!熬拖裨缙诎┌Y,藥物通常都有明顯療效,可是一旦癌細胞擴散轉移,藥就不再有用了?!辈┧固亟忉?。“如果憂郁癥已經發(fā)作多次,它便可能改變腦部的化學反應,使之更糟,而且很可能是永久性的。從這個觀點來看,許多治療師顯然完全搞錯了方向。如果現在憂郁癥是自動發(fā)作,那么去關心最初是什么因素導致的又有何用?已經太遲了。”能改善的不過是冰山一角,卻無法真正有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