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一部很老的電影里,村長對鄉(xiāng)親們說:“等到實現了共產主義,就可以每天吃上豬肉燉粉條了。”盡管素食主義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人們對于肉的追求還是占了主流。晉惠帝的名言“何不食肉糜”之所以可笑,是因為肉糜是富足生活的標志,如果說“何不食小米”,大概也就不會貽笑千年了。所以,很容易理解全世界的肉類需求量為什么越來越大:一方面是人口的不斷增長;另一方面,能夠“每天吃豬肉燉粉條”的人越來越多了。比如,1985年中國的年人均肉類消耗量為20公斤,到了2006年,這一數字上升到了50公斤。
從整個地球能量轉化的角度來看,所有的肉類都來自于太陽:植物依靠陽光生長,動物吃植物生長,人類從動物身上獲取肉。雖然說這個過程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但是,地球上的土地是有限的,能夠生長的植物是有限的,因而能夠供養(yǎng)的動物也是有限的。人類的人口和胃口在不斷地增長,地球能夠提供足夠的肉來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肉類需求”嗎?在全球糧食價格持續(xù)上漲的大趨勢面前,肉類的供求關系必然趨向緊張。素食主義者們大可以號召人們不吃肉,可是對于愛吃肉的人們來說,明天的肉糜又在哪里呢?
出路之一:提高植物、動物的生產效率
人們很難增加耕地的面積,耕地實際上是在不可避免地減少,但是人們可以種植高效的作物。無論是傳統(tǒng)的雜交育種還是新興的轉基因技術,都是為了讓人們在同樣大的地球上種植出更多的植物來。
糧食產量提高了,自然就可以喂養(yǎng)更多的動物;另一方面,人們還可以提高動物產肉、產奶的效率;再次,現在生物技術改良的品種以及更加合理高效的飼料,使飼料轉化為肉、蛋、奶的效率大大提高。當豬的出欄時間從一年降到半年,雞的生長期從六個月縮短到三個月,肉的產率就可能大幅度地提高。
問題是,這種方式面臨著無數的批評和疑慮。新技術的安全性是永恒的話題,無論有多少科學依據,人們還是會懷疑“沒有發(fā)現危險并不代表著沒有風險”。另一方面,無論生物技術如何先進,動物都只能把植物中很少的一部分營養(yǎng)成分轉化成肉。產出一公斤的肉,就需要幾公斤的飼料(對于牛肉來說大概是八公斤左右),水的消耗量也是生產一公斤植物蛋白的幾倍。換句話說,這種方式可能達到的效率依然不高。
出路之二:植物蛋白合成肉
肉的最主要成分是蛋白質,植物中也含有很多蛋白質。如果能夠直接把植物蛋白變成“肉”,那么肉的生產效率無疑就會提高很多。目前,植物生產蛋白質效率最高的是大豆,所以用植物蛋白來“制造”肉的嘗試,基本上都集中于大豆蛋白。
在大豆蛋白中加入一些有黏結作用的食物成分,再經過擠壓成型,可以獲得與大豆蛋白的本來形態(tài)完全不同的東西。它可以加到肉里取代一部分瘦肉。這樣的東西具有和瘦肉類似的蛋白質含量和氨基酸組成。因為來源于植物,所以不含有脂肪和膽固醇。從這個意義上說,甚至比真正的肉更優(yōu)越,它的口感也接近肉,但是,要把它稱為“肉替代品”還是非常勉強,它的味道跟肉的實在相差太大。所以,所謂的“替代”,只是接近了肉的口感,達到或者超越了肉的營養(yǎng)價值而已。在其他方面,則還很欠缺。
這樣的產品在一開始以“素肉”的名義來推銷,結果相當失敗。當人們看到“素肉”二字,想當然地認為把它當做肉來烹飪就行了。當結果與期望相去甚遠,這個產品也就被打入了“冷宮”。在北美市場,“替代肉”這個概念只在開發(fā)人員和經銷商之間存在,它的商品名稱是一個完全新造的詞。開發(fā)人員需要針對具體的食品,開發(fā)新的配方,從而避免口味上的問題。比如說,在一個替代金槍魚的應用中,差不多一半的魚肉被這種產品所替代,然后加入了適當的色素和香料。最后,當顧客在超市里發(fā)現一種便宜的金槍魚罐頭,買來一吃,發(fā)現也不錯,不明白為什么便宜,去看說明的時候才發(fā)現原來是用植物蛋白替代了一部分魚肉。
因為用植物成分替代了一部分肉,降低了食物中的脂肪和膽固醇,也降低了熱量,這對于很大一部分人有著相當大的吸引力。在北美,這種植物成分替代肉的應用有了不少成功的例子,比如漢堡、火腿腸、雞肉丸子、牛肉燒烤等等。而中國人更習慣于自己在家做飯,類似的產品往往以“素肉”的名義直接賣給顧客,但顧客很難做出色、香、味接近真正的肉的食物來,所以往往也就淺嘗輒止了。
在肉類價格全球性地上漲、并且很難逆轉的現實面前,用植物成分來替代肉提供了一條緩解需求的旁門小道。它不能滿足挑剔的食客的要求,但是對于不排斥“非傳統(tǒng)食物”、也不那么執(zhí)著于“天然味道”的人來說,也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出路之三:不長動物只長肉
在組織培養(yǎng)技術、干細胞?術得到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可不可以直接由細胞長出肉來呢?這樣的想法首先來自于美國宇航局。在宇航員飛向遙遠星球的漫長旅途中,天天吃罐頭也不是個事兒。在宇宙飛船里養(yǎng)幾只小豬、小雞大概也不現實,所以不長動物只長肉的“人造肉”想法浮出了水面。
2001年,美國人和荷蘭人各自申請了“人造肉”的專利。他們通過培養(yǎng)肌肉細胞,然后讓細胞附著在一些能吃的基質表面,從而得到“肉”。這樣生產的肉沒有微生物的污染,也就用不著抗生素之類的在常規(guī)飼養(yǎng)中受人詬病的東西。同時,這種方式不產生糞便、廢氣等污染環(huán)境的垃圾,蛋白質轉化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作為科學概念和實驗嘗試而言,“人造肉”是成功的。對于提高肉類生產效率和減輕環(huán)境壓力,這個實驗也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圖畫。不過,它面臨的挑戰(zhàn)依然很大:
首先,這樣生產出來的“肉”跟常規(guī)的肉還是有相當大的差異的。比如說,因為沒有血管,無法輸送養(yǎng)分,所以長出來的肉只會有薄薄的一層,只有把這些薄薄的“肉層”堆起來,才能得到一塊肉;或者,直接把這些“肉層”拿去做肉餡之類。這些“肉”在營養(yǎng)成分上不難接近傳統(tǒng)的肉,但是在色、香、味、形等方面卻差異巨大。人們能否接受,依然很難說。
其次,生產成本能否降到與傳統(tǒng)肉相競爭的地步是一個問題。雖然說營養(yǎng)成分的轉化率大大提高了,但是對于培養(yǎng)液的要求也提高了。如何生產出經濟實惠的培養(yǎng)液,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再次,安全問題。雖然在生產過程中沒有致病細菌的污染,但是作為一種新的東西,也必須進行足夠的安全性檢驗。
雖然問題很多,但是它畢竟是一條看起來可以走下去的路。對于動物福利主義者來說,這種方式避免了對動物的屠殺,顯然要人道多了。所以,著名的動物福利組織PETA懸賞一百萬美元,提供給在2012年之前成功把人造雞肉市場化的科學家?!俺晒Α钡囊笫牵阂?、合成出味道和口感與常規(guī)雞肉無差別的“人造雞肉”;二、被批準生產的“人造雞肉”成功地在美國十個以上的州進行商業(yè)化的銷售,其價格與常規(guī)雞肉相當。
結語:多管齊下
就為人體提供營養(yǎng)成分來說,肉可以由高效的植物性食品來代替。但是,“吃飽”畢竟不是人們吃飯的唯一目的,口腹之欲經常超越了營養(yǎng)的需求。地球上的人口不可能不增長,人們不可能停止追求更多的享受。所以,對“肉”的需求就不可能停止。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這種需求只會越來越大。
人類糧食問題的解決沒有一個一蹴而就的簡單方案,只能多管齊下。肉的問題也是如此,開發(fā)推廣美味的植物性蛋白食物,應用新興技術提高養(yǎng)殖業(yè)的生產效率,甚至改變肉的生產方式,都是可以、而且應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