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增持中信泰富股份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榮智健解決資金來源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不斷地派息,特別是股息。股票為榮智健帶來了雙份收益,不僅解決了資金問題,還可以不斷回報其他投資者,保證股價的穩(wěn)定上升。1992~1996年榮智健從中信泰富分得的股息約5.47億港元。
榮智健就像是一個大胃饕餮,一口咬在厚厚的芝士蛋糕上,奶油肆意掛在嘴角,他將舌頭在嘴唇上輕輕一舔,幸福充實的感覺溢滿心頭。
中信泰富就是那塊芝士蛋糕,再加點帕瑪拉特火腿片或是里海魚子醬,讓味道更濃郁些。
榮智健的帕瑪拉特火腿片就是“特殊收益”,里海魚子醬就是“特別股息”,這兩項讓榮智健的財富蛋糕更加美味,讓他賺得盆滿缽盈。
特殊收益,即一般不是來自正常業(yè)務經營,而是來自公司出售資產、發(fā)行股票等活動產生的收益。特殊收益往往伴隨著特別股息。榮智健在這一領域已經達到“庖丁解?!钡乃?。
1991年中信泰富收購恒昌企業(yè)時,榮智健通過出售中環(huán)恒昌大廈及部分長期投資形成11.31億港元的特殊收益,連同當年正常利潤派發(fā)股息160元/股,共獲得約2.02億港元派息(69.4億港元÷330港元/股×6%×160港元/股),占其4.16億港元總投入的近一半。
1996~1997年兩年間,中信泰富進行的一系列股權交易也使得它當年的盈利分別達到67.69億港元和72.01億港元,遠高于其30億港元左右的一般年盈利水平。
1996年,中信泰富出售港龍航空17.66%的權益予中國航空公司,出售香港電訊約12%的股權,形成了33億港元的特殊收益。
1997年5月,中信泰富又將香港電訊7.74%的股權出售給光大集團,形成35億港元的特殊收益。
中信泰富在1996、1997和1999年發(fā)放過3次特別股息,每股特別股息達到2.6港元,榮智健個人從中分紅達17.8億港元。到2003年,榮智健在中信泰富的各種分紅總額已經達到約31.07億港元。
在1998年金融危機中,中信泰富股價曾一度跌至13.2港元,榮智健股票市值下跌至約53億港元(4億股×13.2港元/股),面臨被銀行及證券行斬倉從而破產的境地。當時,除了中信集團為維護自身利益用約3億美元在市場回購股票,將股價維持在較合理的20港元以上外,1999年派特別股息2港元/股,加上正常股息3億港元,使榮智健當年股息收入11億港元,解決了財務困難。
榮智健另外還利用香港良好的股票抵押融資環(huán)境,通過股票抵押籌得收購所需的巨資。如1996年12月購買2.91億股中信泰富股份所需的96億港元中相當一部分就是通過這種渠道獲得的。
除了利用個人身份持有中信泰富的股權,榮智健還設計了非常復雜的殼公司持股關系,如果把榮智健個人和殼公司共同持有的股權市值相加,再算上兩個部分的股息、特殊收益、特別股息,則榮智健的財富將會翻倍。
2002年,中信泰富中期報告中披露榮智健以“法團權益(corporate interests)”的形式持有4.00381億股,約占總股本21.88億股的18.29%。榮智健通過“Eamplex corporation”持有13.33%,即約2.9166億股。剩下的1.0872億股,榮智健通過“殼”公司間接持有。
香港上市公司的股權交易非常頻繁,為便于交易,同時為了逃避包括股權交易增值在內的15%的“利得稅”,上市公司在上市或重組時都設計了“殼”公司以避稅。
這類“殼”公司一般注冊于“免稅島”。比如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等。此類公司基本無營業(yè),主要做持股之用。在轉讓股份時,只要轉讓對應于該股份的“殼”公司即可。
“殼”公司的好處除了可以避稅外,同時可以幫助規(guī)避法律障礙。比如,交易所對大股東買賣本公司股票做了一些限制性的規(guī)定,如新上市公司股票有“禁售期”,收購兼并過程中法律規(guī)定有“全面收購點”(30%或35%)。為備不時之需,精明的大股東往往將所持股權分散,通過多個“殼”持有。這些“殼”的名稱一般都不公開,投資者也很難查詢。
香港交易所的上市規(guī)則規(guī)定,上市公司可以發(fā)行不多于10%的認股權證(Warrant)予管理層,而且可以上市交易。中信泰富之后上市的紅籌及國企H股有近60家,幾乎所有的紅籌股公司,包括上海實業(yè)、北京控股都發(fā)行過認股權證,然而卻沒有再出現過中信泰富第二或榮智健第二。
關鍵的原因還是上市公司本身沒能順應資本市場周期發(fā)展起來,股價沒有獲得支持與發(fā)展,因此研究榮智健的財技就必須研究股價與資本市場周期。
比較典型的案例是2000年初全球股市全面暴跌,香港股市2000年1月初走出新一輪暴跌行情,總市值由1月4日的4.8萬億港元跌至1月5日的4.4萬億港元。1月6日,香港股市開盤后繼續(xù)猛跌,恒生指數一路狂瀉1000點,甚至一度擊穿15000點大關。
香港十大富豪在這場股災中共損失了529億港元,他們控制的上市公司市值則在一天之內跌掉了1212億港元。唯一躲過這場股災的只有榮智健,他旗下的中信泰富股價居然奇跡般地上升,榮智健的個人身價也由此猛漲了26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