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欲求“雷區(qū)”(2)

成熟法則 作者:水方


此外,最近有許多廣告,在廣告詞中常會強調:“我們公司是以……為目標”,或者“我們是為了……才推出這項產品”等。表面上看來,似乎是站在消費者大眾的立場。其實不然,其最終目的仍然是公司企業(yè)本身的利益,而使用“我們……”大部分能獲得很好的效果。所以,當我們面臨“我們”這類復數(shù)情形的話時,應先確定一下“我們”所指定的對象。

3.越被禁止的事,想做的欲求反而越強烈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那些父母越叮嚀,越不聽話的孩子,這種反應稱為“幼兒性”行為。

多湖輝先生曾參加過一次防止少年犯罪討論會,當時對少年吸煙、喝酒都有相當嚴重的限制,且未滿18歲者,不可進入播映限制級電影的電影院。雖然如此,少年們私下遵守這些規(guī)定的并不多,這也就是那次會議討論的主題,即如何改善少年的現(xiàn)況。

多湖輝認為,無論煙、酒還是限制出入場所的問題,都不應加以限制,而應任其自由發(fā)展。此話一出,語驚四座。他說:“人都有抗拒心理,其程度因人而異,但幾乎沒有例外的情形。當人的欲求被禁止時,想去實行它的愿望會變得更強。就像學校的校規(guī)或法令限制,學生及一定年齡以下的少年,不得進入某些游樂場所,或是不能喝酒、抽煙等行為,他們會因種種的限制、禁令反而加強這類的欲求。相反地,如果我們不過于強調這些限制,甚至完全解除限制,這些欲求反而不容易表現(xiàn)出來?!?/p>

我們反過來想,若人心里想做的事,簡單地獲得允許,或阻礙極少時,欲求反而會消失,人的心理就是這么復雜難懂!

4.想做得更好反而無為而治

在東方人傳統(tǒng)的觀念中,一般不鼓勵個人在眾人面前發(fā)表高論,認為謙虛才是美德。因此,歐美人大都認為東方人多缺乏自我主張,易給人陰沉的印象。這種處世態(tài)度之所以會給人不好的印象,是因對方不清楚自己內心在想什么,所以會感到不安。

人如果有支配、征服其他競爭者的欲求,反而會抑制這方面的欲求,而盡量避免在眾人面前發(fā)言或有所行動。我們以開會討論時的情況為例,越是想控制全局的人,越會坐在不顯眼的角落,有時可能連一句話都不說。無論是有意或無意,都可能發(fā)生類似的行為。

固然,各國的風俗民情不盡相同。我們不能以心理學的解釋,對所有情況做出說明,但是這種不表明態(tài)度的行為,確實成為妨礙溝通的原因。

在我們的社會中,這種不使自己明顯地表露出來的被動形式,早已成為社會性的習慣。這種極度隱藏自己的表現(xiàn),卻是自己的欲求無法適應環(huán)境,而表露出的不安狀態(tài)。

5.在現(xiàn)實中感到欲求不滿而懷念過去

有一位著名的女演員在自傳中寫道:“我必須經(jīng)常回顧我的過去,否則我根本活不下去?!边@位長年從事演藝工作的女演員,在其有生之年經(jīng)過多次結婚、離婚及其他動亂,對她來說,這些體驗已成為她現(xiàn)在與未來生活極大的原動力。

只要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與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三種時間要素分不開。我們應將過去的經(jīng)驗作為踏腳石,以磨煉自己有更好的表

現(xiàn),這是非常重要的想法。但是,有不少人以緬懷過去治療現(xiàn)在所遭遇的挫折,以此當做自我防衛(wèi)的手段。

很多家庭主婦即有此種心理。每當對家庭不滿時,就會回想過去新婚時期的生活:“那時候真好,丈夫溫柔體貼,每天過著快樂而豐富多姿的生活,哪里像現(xiàn)在這么無趣!”越是回想,越覺得現(xiàn)在的自己很不幸,使得欲求不滿一再累積,變成惡性循環(huán)。如果你的妻子或丈夫經(jīng)常說:“那時候多好啊……”回憶一些過去的情形,你就應該特別注意,因為那是欲求不滿的表現(xiàn),也代表夫妻生活的危險信號。

當然,這種心理傾向并不限于女性。有些人因與上司相處不融洽,覺得每日按時上班的機械式生活很無趣,于是自立門戶、自創(chuàng)公司。當他在經(jīng)營上有不順利或不上軌道的情形時,經(jīng)常以緬懷過去的夢想,來支持現(xiàn)在的生活。

6.若對動物過分關心會發(fā)生信任危機

近年來,飼養(yǎng)寵物的風氣頗盛,愛護動物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那些過分疼愛寵物的行為,實在是使人感到迷惑。其實,這種行為實際上可能象征著人們內心的某些問題。

人會將無法直接發(fā)泄出來的感情,發(fā)泄在適合的對象身上,以消除不滿的狀態(tài),至于這個對象,不限于妻子、弟弟等“人”,也可能是動物。這是一種“替換”行為,即將無法滿足的感情,借著寵愛動物的方式獲得滿足。

此外,替換行為不只會轉向動物身上,也會以物品為對象。例如,母親對夭折的孩子留下的遺物,經(jīng)常顯得過分關心依戀;又像無法得到情人的愛情時,經(jīng)常會把不滿轉向對方身上的東西,諸如手帕、衣物等。嚴重者甚至對“物品”產生性欲,成為戀物狂或性倒錯。

這種替換行為是不可取的解除欲求不滿的方法,其背后隱藏著人的防衛(wèi)機制,使人陷入不信任別人的危險,所以應盡量避免此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