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英氏家族(1)

水流云在:英若誠自傳 作者:英若誠


1.從戰(zhàn)士到紳士

1)

我祖父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位杰出的人。他的家族是滿洲正紅旗人,世襲旗兵,祖祖輩輩都是大字不識。我們家族一六六四年隨順治帝入關(guān)。祖父于兩百年后出生于北京西郊,即是現(xiàn)今頤和園以北幾里遠(yuǎn)的黑山扈附近。我一直也沒找到他出生的確切地點,但我知道他在那里長大。黑山扈是旗兵操練的地方。祖父年輕時舉石鎖、騎馬、摔跤、射箭,走的是他家族吃錢糧的路。

大多數(shù)知道我祖父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叫英斂之,其實之前他的名字叫英華。事實上他的“老姓”也不是這個,這說起來話就長了。因為滿人沒有傳統(tǒng)的中國姓氏,英華只是他的漢族名字,不帶姓。整個《百家姓》里就沒有用“英”字當(dāng)姓的。我這一輩子從未碰到過跟我同姓的人。

我們家滿族的老姓,也就是我們家族的姓是赫舍里。當(dāng)然對漢姓來說,赫舍里這個姓長了一點。漢族的姓通常是一個字,復(fù)姓已經(jīng)很少見,從來沒有過三個字的姓。原本我祖父的名字,應(yīng)該是赫舍里·英華。后來參加了改良派,他就改名為英華,斂之是他的字。中國人一般有兩個名字。一個是爹媽或者先生給起的名字,一般叫“學(xué)名”。第二個名字,即“字”,是自己起的,一般兩個字,代表一個人在人生中追求的境界。我祖父的正式名字是英華,華的意思是花或是光芒。他選的字是“斂之”,意思是“不張揚,要收斂”。取意“光華內(nèi)斂”,是謙虛、低調(diào)的意思。可以看出英斂之這個名字是在他成熟后起的。他還給自己起了個號,號“萬松野人”。

我追根尋宗最遠(yuǎn)也就到我祖父。我只知道我的曾祖父是個搖煤球的。離我們旗居住地不遠(yuǎn)就有煤窯,至今還在產(chǎn)煤。那地方有的是煤末子,窮旗人把煤灰和黃土混在一起搖成煤球,這種煤球冬天用來取暖,一年到頭都可用來做飯燒水。這成了很多窮旗人賴以生存的一個行當(dāng)。據(jù)說我曾祖父靠搖煤球為生,是社會中最底層的人,比抬轎子的杠夫的社會地位還低。他有五個兒子,我祖父是老二,是個極不尋常的孩子。這孩子想要認(rèn)字。

家里買不起紙。家的附近有條河,河上有座青龍橋,橋頭有個很大的茶館。祖父會去茶館撿顧客扔下的包茶葉的紙。他把這些紙收集起來,帶回家,在家練書法。他還自制墨水。也許我在監(jiān)獄里制作墨水、筆記本的本事是從他那里繼承來的吧。

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在茶館喝茶的老道。老道問他撿紙有何用。

“練字?!彼鸬?。

道士大感興趣,和祖父聊了起來,最后道士說:“我收你為徒!你成了我的徒弟,需出家云游?!?/p>

“出家”字面上是離開家,實際上是離開塵世,意思是做和尚或道士。我祖父似乎愿意接受這個提議,所以他倆就從茶館出發(fā)一直朝北京城里走去。他也沒告訴他父母,就這么走了。

他們到城里時,已有很長時間沒吃東西了,道士帶他進(jìn)了一個小面館。在那里,他們遇到了一位專門給窮旗人教書的先生。那人正在獨酌,因為認(rèn)識道士就過來跟他搭腔。

“你跑這兒干嗎來了?”他問。

道士大窘,吭吭哧哧地說:“嘿嘿,我剛收了個徒弟?!?/p>

“呸!”此人啐道,“你還收徒弟?胡說!把那孩子給我留下!”

我祖父就這么離開了道士,跟那位先生去當(dāng)徒弟去了,稱為“書童”。當(dāng)時的老師到有錢人家里去教館,他們會收年輕的男孩做助手,稱為“書童”。

每天早上祖父要搬著重重的一包書,還有紙、硯臺、筆、墨,跟著老師走,他就這樣干了好幾年。

他很聰明,在那位老師的學(xué)生們學(xué)會之前,他就已經(jīng)把所有的課都記住了。他寫的字也大有長進(jìn)。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