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翠13歲的時候,端午節(jié)的那天,與儺送偶遇后,儺送的身影就深深地印在她內(nèi)心深處。時光過得飛快,兩年后,老船夫決心將翠翠托付給一個可靠的人,他想起天保曾向他表白過對翠翠的愛慕之心,但是,天保是不是可靠的人呢?翠翠又會怎么想呢?老人家很煩心,想不清楚。又一個端午節(jié),儺送請老船夫和翠翠去他家吊角樓看賽龍舟,翠翠聽說王團總替女兒向儺送求親,心里不是滋味,但是,她把這一切隱藏在心里。一天,順順請楊馬兵到翠翠家替天保做媒,翠翠總是回避,不置可否。儺送知道天保求親的事情,天保也知道儺送喜歡翠翠,兩人便按照當?shù)氐墓爬狭曀?,于月圓之夜一同來到翠翠住地去唱歌,誰的歌聲得到了翠翠的應和,誰就贏得了愛情。然而,翠翠對此并不知情!一天夜里,翠翠睡著了,但是就在夢中,她被“又軟又纏綿”的歌聲感動了,她也以為這是夢境,而老船夫卻不說破。而天保得知翠翠喜歡的是儺送后,次日就隨油船離家出走了,結(jié)果中途出事,不幸去世。由于天保的去世同翠翠有關,老船夫在順順、儺送那里遭到冷遇。順順再也不同意讓翠翠做儺送的媳婦了。老船夫打算去找儺送,卻得知儺送架船去打撈天保的尸體去了。老船夫喝了一頓悶酒,又到溪流中洗澡,覺得很疲倦,就回家睡覺了,卻再也沒有醒來。翠翠在大家的幫助下處理完老船夫的后事,等待心愛的人。但是,那個人能回來嗎?
故事千回百轉(zhuǎn),解釋起來卻不難。在經(jīng)濟學上,這是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結(jié)果。在這里,“信息”可以理解為雙方相互間了解的程度,了解程度越高,我們就認為信息越充分;“不對稱”,指的是雙方了解程度不同,比如男方對女方了解少一些,或者女方對男方了解得少一些。如果翠翠明確表態(tài)喜歡誰,或者老船夫和天保、儺送知道翠翠的真實想法,也就不會費這么多周折了--耗費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導致大家的關系一度僵硬,甚至弄出兩條人命??上В?/p>
看起來《邊城》是個案,但是盤點起來幾乎所有的愛情悲劇都與信息不對稱有關。被譽為中國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也是這樣:祝英臺女扮男裝到杭州讀書,途中遇到同是外出求學的梁山伯,二人結(jié)為異姓兄弟。同窗三年,祝英臺暗戀上梁山伯,而梁山伯不知道祝英臺的真實身份。學業(yè)結(jié)束,分別前,祝英臺謊稱有一妹妹,打算許配給梁山伯,并以二八、三七、四六日暗示梁山伯十日后上門提親,但梁山伯誤以為30天。30天后,當梁山伯如約前來提親時,祝員外已將祝英臺許配給當?shù)伛R員外的公子了,并已定下迎親的日期。梁祝相見,悲欣交集,但無法改變現(xiàn)實。離開祝家后,梁山伯一病不起,不久辭世。祝英臺得知,悲痛不已。在馬家迎娶祝英臺的途中,祝英臺堅持要到梁山伯墳前告別,并獲得許可。祝英臺痛哭祭奠梁山伯的時候,風雨大作,墳裂開了,祝英臺縱身躍入墳內(nèi),殉情身亡。二人化作彩蝶,翩然飛去。
這個悲劇為何會發(fā)生?如果不是梁山伯誤解了祝英臺的暗示,而未能如期赴約,至少從故事的背景來看,祝家未必會拒絕梁山伯的提親,未必會僅僅為了馬家的富貴而違背女兒的心意。他們曾允許好強的女兒孤身遠行,到杭州求學,如果以當時的社會習俗來看,祝員外實際上是相當開明、非常遷就女兒的。
無論《邊城》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悲劇的成因都跟信息不對稱直接相關。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信息不對稱就必然不好。如果信息對稱,或許不會出現(xiàn)悲劇,可是,愛情就會缺少浪漫色彩,成了平淡無味的白開水。
在愛情上,我寧愿信息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