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拓間諜案爆發(fā),首鋼國際貿易工程公司礦業(yè)進出口公司總經理譚以新被牽出,因商業(yè)犯罪被逮捕。
在大型國企從事鐵礦石貿易的業(yè)內人士看來,前者也許是新鮮事,但后者絕對不是。譚以新案暴露出了這個行業(yè)的“灰色地帶”。
就像計劃經濟時代商品分平價和議價的雙軌制容易滋生“官倒”腐敗一樣,中國在進口鐵礦中也形成了一批“國企倒爺”。在這些“國企倒爺”中又有不少人來運作具體倒賣事宜,由此產生的灰色收入和利益交換等違規(guī)違法小動作自然也不在少數。
譚以新正是其中之一。
在鐵礦石需求旺盛的時候,倒賣業(yè)務十分繁榮,幾乎每家大型鋼廠都倒賣鐵礦石,利潤至少在億元以上。據國內一家資深鋼鐵研究機構估算,2008年中國長期協(xié)議進口的鐵礦石中有超過10%被拿到市場上倒賣,各個進口企業(yè)倒賣長協(xié)礦的收入至少超過200億元。
更重要的是,這不只是中國鋼鐵行業(yè)內部公開的秘密,三大礦山巨頭對此也爛熟于心。必和必拓的高層講述過一件往事:曾經有一家國內大型知名鋼鐵企業(yè)與必和必拓洽談合資開發(fā)澳大利亞一個鐵礦石項目,要求多出來的部分自己倒賣賺取差價,必和必拓拒絕了這個要求,后來力拓答應了這家鋼廠的要求。
鐵礦石進口資質簡直就是賺錢的金鑰匙。最典型的是中鋼集團,中鋼是國內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商之一,在澳大利亞恰那鐵礦擁有1100萬噸權益鐵礦石。以2007年的交易為例,中鋼按照長協(xié)價格每噸80美元購進鐵礦石,轉賣給國內鋼廠卻是按照市場定價賣到160美元/噸。這一買一賣之間的利潤足足有100%!
正是利用這一絕佳資質,中鋼集團這個不生產一噸鋼的企業(yè)卻成為了鋼鐵業(yè)的巨頭。
從2003年到2007年,鐵礦石市場逐年火暴,中鋼集團在此期間也完成了華麗轉身,銷售收入從130億元增加到1200億元,增加了近9倍;凈利潤則從2億元躍升到30億元,增長了整整15倍!正因為賺取了鐵礦石進口環(huán)節(jié)的豐厚利潤,所以即使在鋼鐵企業(yè)最賺錢的時候,中鋼集團卻始終沒有動過投建鋼廠的念頭。
不過不是每一家企業(yè)都能像中鋼這樣先知先覺。
事實上,在中國開始進入鐵礦石談判之前,國內沒有一家鋼廠意識到鐵礦石的重要性,甚至有些企業(yè)為了上市,還會把礦山的資產剝離掉。
一切都由寶鋼開了先河。2003年初次參與談判,寶鋼雖然只是列席,并跟了新日鐵的首發(fā)價格,但寶鋼卻從長協(xié)礦獲得了收益。當時寶鋼的規(guī)模還不夠大,簽訂的長協(xié)合同量除了滿足自用外,還剩下許多,這些剩余部分后來都以現貨礦的價格賣給了國內其他鋼鐵企業(yè),寶鋼因此大賺了一筆。
首鋼則是華北地區(qū)倒賣鐵礦石的大頭,連續(xù)幾年都將用不了的鐵礦石加價賣到現貨市場。2004年,首鋼進口鐵礦石萬噸,其中自用只有萬噸,其他全部按照現貨價格賣給其他企業(yè),僅此一項便為首鋼增收超過億元。
首鋼對此事毫無異議,認為國企倒賣鐵礦石理所當然合法合理。其中一位高層就明確表示,進口鐵礦石資質并不是特殊的權利,各個鋼廠都有單獨的國際貿易公司,主要業(yè)務就是做進出口貿易賺錢,既做鋼材也做鐵礦石,有得賺自然會去倒賣。
剛開始是小賺,長協(xié)礦和現貨礦的價差并不大。但近幾年隨著國內鐵礦石的需求與日俱增,同時又有越來越多的貿易投機,現貨礦與長協(xié)礦的價差也越拉越大。套利空間越大,倒賣投機的參與者也就越多。每年鐵礦石談判中“邊談邊漲價、越漲價越高”的怪現象也就不難理解,其中的邏輯不言而喻,每每中方要求低價以爭取成本空間,爭取得越多,兩者差值越大,套利空間越大,參與者也就越發(fā)踴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