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薩卡發(fā)現,有些谷歌同事在打破無線服務商的壟斷方面與他有著同樣的興趣,并有一些谷歌的志愿者開始集會;他們的工作最終導致了“開放手機聯盟”的誕生。要想對無線服務商施加任何影響,今天看來可能性還十分渺茫。在2007年夏天,谷歌提議聯邦通信委員會應該要求允許手機用戶自己選擇使用在即將開始的頻譜拍賣中獲勝的競拍者建立的新網絡。但是維里遜無線公司(Verizon Wireless)立刻將谷歌的建議掃到一邊,反駁道,將網絡向不由自己出售的手機開放,勢必危及網絡的完整和統一。它甚至已經訴諸法律,聲稱,“在人人關心加強國家安全的年代”,使用非維里遜無線公司的電話將會削弱國防。
而就在開放手機聯盟宣告成立后不久,維里遜在2007年11月決定,向別處購買的手機開放它自己的網絡,只要手機沒有問題就行。在這一戲劇性的立場轉變時刻,它喊出了一個新口號:“任何程序,任何設備”。它計劃在2008年年底前允許它的消費者到任何商店購買蜂窩電話,允許他們按自己的喜好使用任何軟件。但還是有一些限制性條件――維里遜仍堅持要求設備必須滿足“最低限度的技術標準”,但這一點卻未加定義,似乎它對自帶設備的顧客和“全服務”型顧客還是有所區(qū)別的。盡管如此,它對“開放性”的接受,即使大部分都停留在修辭意義上,也標志著現在的服務商再也不能隨意捍衛(wèi)他們的封閉系統了。雖然維里遜公司尚未同意加入谷歌的Android創(chuàng)始者行列,但兩家公司已經在私底下交換了看法,就如何開放維里遜公司的網絡尋求咨詢建議,而且埃里克?施密特還稱贊維里遜的聲明是“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并借此贊美開放網絡模式的優(yōu)點,認為它“為顧客”創(chuàng)造了“更好的服務”,他說:“就像互聯網所證明的那樣?!?/p>
谷歌的首席執(zhí)行官經常把互聯網視為世界上開放網絡中最有力量的工作模式。他非常認同谷歌自身就是得益于開放性的說法,正是這種性質奠定了谷歌成功的基礎,奠定了互聯網的基礎,奠定了使得谷歌能在自己系統中運行開放源軟件的基礎。但是谷歌還不能說,在信息提供者中自己最好地體現了互聯網的開放精神。這項榮譽授予維基百科(Wikipedia)顯得更為合適,因為它是在一個遠比谷歌更加徹底的開放系統中組織信息的――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撰稿者,任何人都可以提出修正意見。
隨著維基百科日益壯大,它的文章也在許多谷歌搜索中占據了顯著位置。根據2006年對維基百科中隨機抽取的1000個主題的研究表明,在谷歌的搜索結果排名中,維基百科躋身前十名的情況占88%,而且其中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排在第一、第二或第三的位置。
但谷歌卻越來越高興不起來,因為它正在把它的用戶送往一個嚴格意義上的非商業(yè)網站,它對編輯開放,卻與廣告密切相關。谷歌的AdSence為非谷歌網站安排廣告,它也不能夠打入維基百科,這難免令人痛苦。2007年12月,谷歌宣布了一個新的啟動計劃,邀請任何人向谷歌提交他或她寫的任何主題的文章。這些文章將用作knols,這是一個新詞,意思是“知識的單位”。Knols試驗是谷歌超越對其他網站所提供的信息進行檢索,轉而由自己的網站提供信息的又一個例證。谷歌的烏迪?曼博(Udi Manber)說,一個knol的意思是“某人為這個主題第一次搜索時所搜到的想要閱讀的第一個東西”。這就是對許多維基百科用戶如何看待維基百科上的文章的準確描述。谷歌希望用兩個維基百科不曾提供的誘餌來吸引作者:對于knol和備選文章唯一的編輯控制權;如果作者愿意讓谷歌的廣告放在knol展示的位置,由此帶來的收入將與作者分享。如果谷歌在吸引作者方面取得成功,那么,將knols放在搜索結果中的顯著位置,使谷歌留住那些有可能轉向維基百科的無廣告網站的用戶,就不是一件難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