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Victor Yuan):
中國人對地域特別敏感。除了血緣關系,就是地域關系。通常,中國人見面后就問,你老家在哪兒。如果地域貼近,親近感也會貼近。對于本地人來說,外地人是缺乏知識的。如果一個外地人熟悉本地,會讓人感到surprise(驚詫)。本地人一般會熱情地接待外地人,要帶他去看許多本地的好玩地方,以此顯示友好?! ?/p>
從哪些方面來關注外地人呢?一是從口音,二是看家史,看他有沒有可能跟本地有聯系,三是看外地人對本地事務的熟悉程度。一般是根據這幾點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外地人,或者與本地有多少聯系,然后再決定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在制度層面上,當外地人進入本地時,做客或者商務旅行通常會得到很好的待遇,因為這時是按照待客之道對待,但相對長的停留或者就職還是會被認為是純粹的外地人,本地人會對其產生競爭的警惕。本地居民反對把本地資源拿給外地人共享。另一個問題,如何判定外地人的地位。如果你從北京去鄭州,那么鄭州人會認同接受你。如果你從河南農村去了鄭州,那么幫助你就是一種恩惠,認為你很困難。在中國人發(fā)生遷移時,社區(qū)人際交往就是這樣不均衡的?! ?/p>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我第一次在中國工作是從1993年~1997年,那時,經常聽到一種說法,“現在北京治安不好,都是因為外地人來的多”?,F在,這種說法少一些了,但還是存在的。我沒有去研究北京的治安情況是否與外地人有密切關系。但關鍵在于這種說法反映出一種心理:只要出現問題,如犯罪和交通事故等,那么一定是外地人干的。這說明“內外有別”的思想真正存在著。對于外國人,這種思想的表現就更明顯了。中國人是一回事,外國人是一回事。在美國,“外地人”這個說法是不存在的?! ?/p>
袁岳(Victor Yuan):
這與中國的戶籍制度有很大關系。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是的。在中國,戶口是管理社會的重要工具。但在美國,沒有戶籍制度,社會人口流動性較大。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就是這樣,現在更是這樣。如果你不喜歡在達拉斯的工作,則可以換到華盛頓。有一種情況,你是紐約人,另一個人也要來紐約工作一段時間。美國人不會把他的外地身份看得很重。過一段,這個人適應了,知道了怎么工作,怎么玩,你對他就不會有外地人的印象了。怎樣知道一個人是外地人呢?在美國,英語口音的差別不是特別大。大部分地區(qū)沒有特別的口音,很難說這個人來自何處。社會經濟背景也不重要。紐約人到奧斯汀,奧斯汀人有可能還瞧不起他,因為我們?yōu)閵W斯汀感到自豪。紐約人認為他們的城市是世界上最好的。但許多美國人都這樣看自己的城市。在中國,許多外地人都是從農村來的,中國的城鄉(xiāng)差距很大。在美國,90%以上的人口都住在城市,城鄉(xiāng)之間沒有太大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