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易經(jīng)》與《黃帝內(nèi)經(jīng)》里隱藏的生命未解之謎(21)

人類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作者:李衛(wèi)東


因此,《連山》的命名只是為了記載這次重大的歷史事件,因為人類是在高山上幸存下來的,所以對山有一種特別的感激之情,又因為人們幸存的地點(diǎn)不同,故名之為《連山》。這就解釋了一個困惑了許多人的文化現(xiàn)象:為什么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平原或谷地上的早期中國人,在他們的神話當(dāng)中有那么“山崇拜”的宗教情緒。

隨著歷史的流逝,后來許多部落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而他們的《易經(jīng)》版本也消失了,只有曾經(jīng)占據(jù)過統(tǒng)治地位的部落,將他們的《易經(jīng)》版本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古代“三易”。

《易經(jīng)》與中醫(yī)的神秘聯(lián)系

那么,《易經(jīng)》是否有記錄的痕跡呢?我們認(rèn)為有!理由有三:

第一、古代人們也認(rèn)識到這一點(diǎn)的,例如賈公彥就曾說:《易經(jīng)》乃“有文字之后仰錄三皇時事”而成,證明它是被記錄的而非發(fā)明的。

第二、它是突然出現(xiàn)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即我們目前所看到的《易經(jīng)》,無論是數(shù)字形式還是卦畫形式都基本相同,從時間上連接夏、商、周三代,從版本是串聯(lián)《三墳》古易和《山海經(jīng)》所記三易,而這些形式在以前根本沒有。

第三、《易經(jīng)》從它出現(xiàn)在歷史中,就與目前所看到的大同小異,是一個極為完善的體系,包括八經(jīng)卦、六十四別卦及爻辭,即它的經(jīng)文部分。幾千年過去了,后人對它的基本部分沒有絲毫補(bǔ)益,只是在《易傳》部分不斷加入自己的理解。這一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呢?只能說明《易經(jīng)》是被記錄下來的,而不是發(fā)明出來的。

除了以上三條推測外,在《易經(jīng)》本身我們也可以找到證據(jù)。

一、三易卦畫相同而爻辭不同,證明《易經(jīng)》源于筆記。

我們以上說到,古代“三易”卦畫相同,都是由八經(jīng)卦及六十四卦組成。爻辭是對卦畫的解釋,一般來說,相同的卦畫本應(yīng)該有相互一致的爻辭。但現(xiàn)存三易的遺留爻辭卻極不相同,上一節(jié)里我們曾引證過《連山》同卦爻辭與今本《周易》的區(qū)別。我們由此推測,《易經(jīng)》來自某種記錄,不同的爻辭是由理解不同造成的。這是《易經(jīng)》“筆記”痕跡的一個重要證據(jù)。例如:

《連山》遺卦“中孚”初八爻辭曰:一人知女,尚可以去。

今本《易經(jīng)》中孚卦初九爻辭曰:虞吉,有他不燕。

這兩句爻辭文字差別很大,但內(nèi)容卻極為相似。《連山》爻辭大意是:如果一個男人愛上一個女人,又沒有其他人競爭,大概可以成事。而今本《周易》爻辭的大意是:即使專心一致,但如果有其他人出現(xiàn),那事情就不太好了。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出,兩句不同的爻辭實際上都在以比喻的手法描述同一個事物,但被描述的究竟是什么?我們不知道。

二、《易經(jīng)》文字中有大量比喻的成分。

如果我們再仔細(xì)分析這些不同的爻辭,還會發(fā)現(xiàn)一個更加重要的證據(jù),那就是:《易經(jīng)》爻辭盡管文字不同,但隱喻的內(nèi)容卻是相同的,因為文字中包含了大量比喻的成分,給人的感覺是,它們用不同的手法在描述同一種東西。

不但不同版本的《易經(jīng)》爻辭有大量比喻的成分,即使同一版本的爻辭,也使用了大量比喻的手法。例如:

今本《易經(jīng)》第一卦為乾卦,六條爻辭中有五條涉及一種傳說里的神物,那就是龍,潛龍、見龍、龍在淵、飛龍、亢龍。爻辭是在用龍的不同形態(tài)來竭力描述一種東西,想告訴后人。可它描述的究竟是什么?這成了千古之謎,可能是物體,也可能是某種道理。其它卦也大多數(shù)如此,如,今本《易經(jīng)》的鼎卦,它取用了鼎的六種形式——鼎巔趾、鼎有實、鼎耳革、鼎折足、鼎黃耳金鉉來作比喻;師卦則用軍隊的六種情形作比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