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人平氣是陰陽平衡普通境界的標志。筆者上世紀七十年代有位太姥爺,是個江湖野郎中,但醫(yī)術確實了得。小時候經(jīng)常領他去別人家看病,每當患者給醫(yī)資時,此老有句口頭語“出家人不愛財,多多益善”,此話給我的印象很深刻,這也是社會上人們的普遍心態(tài)。其實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反對“多多益善”的,而提倡平衡。孔子的儒家講中庸其實就是平衡的另類說法,最后發(fā)展成了中國文化的核心。老子“以柔克剛”的思想,核心講的還是平衡,它是達到平衡的一種手段和方法。
中醫(yī)認為,平人平氣則無病,任何多與少都可以造成疾病,多為太過,少為不及。例如陽氣太過則身熱,陰氣太過則身寒。在藏象五行關系中,如果木太強,它會反克金,如果水太弱,則會被火所辱。這一思想貫穿了中醫(yī)理論,《內(nèi)經(jīng)》中有許多記載,“謹察陰陽所在而調(diào)之,以平為期”、“平治于權(quán)衡”、“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氣血,各守其鄉(xiāng)”。
中醫(yī)認為,如果我們能一直做到平人平氣,我們將可活到人之天年?!端貑?上古天真論》曰:“其次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nèi)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shù)?!?/p>
天人合一是陰陽平衡的至高境界,《內(nèi)經(jīng)》中“形與神俱”、“形神合一”、“提挈天地,把握陰陽”,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延伸和具體應用。達到這一境界的人,將會發(fā)生生命的根本變化,此類人不但能活過天年以上,而且過了天年“神氣”不散,即兩個生理系統(tǒng)一直保持一致。中醫(yī)里專門講述了此類人不同凡響的生命奇跡。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關于真人,莊子曾在著作中用了大量篇幅來描述,例如“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粟,入水不濡,入火不熱……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這是多么輝煌的人生??!我們相信這是真實的。
陰陽分離
盡管“天人合一”可以改變生命的法則,使人健康地活到天年以外。但無論多么長久,人總是要死的,宇宙中的星系也沒有永遠存在的道理。當死亡來臨的時候,人體中的雙子星座就解體了,陰陽分離了,“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死亡一直是人們心頭永遠揮之不去的陰云,在生死兩極中,其實人類對死亡的痛苦、恐懼,要遠遠大于對生的贊頌、感激??鬃釉鵁o限感嘆地總結(jié)說:“除死無大事!”這個世界上再沒有比墳墓更能激發(fā)哲學家智慧的東西了,當面對著一片片墳塋的時候,那些具有超絕大智慧的人,只要低頭沉思一會,就能感悟到宇宙、人生變化發(fā)展的真諦。假如這個世界上沒有墳墓,恐怕我們直到今天也不會有任何形式的哲學。
為了掃去人們心頭的這塊陰云,不知有多少人苦苦求索。佛陀為了這個問題,曾度過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六年:每天以植物的果實和青草為食,有時甚至以動物的糞便度日。由于長時間的饑餓,他變得憔悴不堪,瘦骨嶙峋,座下的印痕只有駱駝蹄子一般大小,身上的發(fā)毛紛紛脫落,遠遠望去就像是一段枯木。
那么,什么是死亡呢?在人類的歷史上,曾先后有過兩個關于如何界定死亡的標準:
第一種是以呼吸、心臟停止工作作為死亡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