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6年的一天,在德國哥延根大學,一個19歲的青年做著導師每天單獨布置給他的例行數(shù)學題。一般情況下,青年在兩小時內(nèi)就能完成這項特殊作業(yè)。
如往常一樣,前兩道題他很快完成了,第三道題寫在一張小紙條上,但他越做越感到吃力。困難激起了青年的斗志,他發(fā)誓不把這道題解出來誓不罷休,他嘗試用超常規(guī)的思路去解答這道題。當窗口透出一絲曙光時,青年終于解開了這道題,他欣慰地長出一口氣。
導師看了作業(yè)后,當即驚呆了。他顫抖著對青年說:“這真是你自己做出來的嗎?你知道嗎,你解開了一道兩千多年不曾有人解答的數(shù)學難題。阿基米德沒有解出來,牛頓也沒有解出來,你竟然一個晚上就解出來了!你真是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這道題,昨天給你布置題目時,不小心把寫有這道題目的小紙條夾在了給你的題目里?!?/p>
多年過去后,每當這位青年回憶起這一幕時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shù)學難題,我不可能在一個晚上解決它?!?/p>
這個青年就是后來被稱為“數(shù)學王子”的高斯。
北大在很多人眼中是高不可攀的,如同那道“數(shù)學難題”。大多時候,我們選擇北大,提前知道了這是道“數(shù)學難題”,從而失去了角逐的機會。誠然,解開難題需要天資,但更需要勇氣和奮斗。北大有很多牛人,但并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是牛人。牛不牛,關鍵還要靠自己的努力。北大屬于每個有夢想,并為之奮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