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我們認為,事實并非全部如此。我們并不是他們所想象的那樣一無是處。對方搖了搖頭說:“好吧,我要說這絕對是最具感染力的一次陳述,我已經有很多年沒聽過這么新穎的陳述了?!彼耐乱膊蛔〉攸c頭稱是。
“的確如此?!?
“居然根本就不用計算機!”
“也不用幻燈片!”
“你們肯定贏了!”
第二天,我們得到了Adobe 的廣告合同。此后,我們再也沒有嘗試過在推介陳述中使用計算機。
這次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們的陳述與眾不同。因為我們的理念給客戶帶來了不同的感受,而對準備開拓全新市場的Adobe 高管來說,這其中的吸引力顯然是無法抵御的。當時參加陳述會的幾位Adobe 官員后來告訴我們,我們與眾不同的另一個閃光點,就是我們的“低科技”陳述方法恰恰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更仔細聆聽我們的陳述內容。而其他陳述的表達方式無非是客戶習以為常的PPT ——實際上,客戶只是在看幻燈片,根本就沒有聽陳述人在說什么。實際上,這樣的陳述只要通過電子郵件,就可以送到客戶手里了。
在看似無比暗淡、無比遙遠的未來中,我們卻意外地實現了史蒂夫?喬布斯所追求的目標,也是第3 章里那位調研公司老板在向我的客戶做陳述時所夢寐以求的東西。通過與眾不同的手法,把客戶的注意力集中到我們的主題上,把我們的陳述變成一場互動的交流,所有這一切,不僅突出了我們的創(chuàng)意,也讓內容原本大同小異的陳述顯得別具一格。
對其他客戶來說,無論是不是刻意而為之,這種方法也許不會這么成功。但它至少會促使我們在以后的每次陳述中去思考這個問題。到底怎樣才能更好地吸引每一位客戶呢?展示和推銷我們的廣告理念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呢?
在WPP 工作的那段時間,我曾經和其他同事完成了無數次廣告陳述。有時,我的角色是作者,但在更多的時間里,我擔當了別人創(chuàng)意的有聲圖板。我猜測,在我接受的任何陳述初稿,甚至是關乎重大事項的陳述稿,幾乎都是清一色的PPT 版本。這已經成了大家的共識和自然而然的假設——這就是客戶所希望看到的,這就是21 世紀里的聰明人交換信息的必然方式。我乞求變化,無論是創(chuàng)作者,還是陳述者。
首先,如果你同意我的觀點——出人意料是所有好故事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決定性因素,那么你就不會否認,一個靠講故事吃飯的人,如果一成不變就等于承認自己無能。我們的聽眾之所以希望看到PPT ,不過是因為無數次的折磨,已經讓他們屈服于PPT 的淫威,因為從來沒有人敢于懷疑PPT 的準確性。
其次,PPT 或許是最簡單、最有效的陳述制作和發(fā)布手段,但是,如果把這也看成是優(yōu)點加以效仿,無異于把懶惰視為比智慧更值得稱贊的品行。因此,以PPT 作為超值信息分享手段的定式思維,實際上是把效率和有效性混為一談。而有效性是唯一一種有意義的質量衡量標準。但問題在于,PPT 的目的既不利于陳述者表達本應傳遞的信息,也不利于聽者接受信息,唯一受益的不過是陳述者本人而已。因此,就本質而言,它的出現和本書所倡導的基本溝通原則格格不入。
幾年之前,無論在日常交流還是非常規(guī)的交流中,都出現了一個我從來沒有聽說過的詞匯,事實上,也許根本就沒有這個詞。它就是“提交成果”(deliverable) 。現在,它卻越來越深入地控制著我們的生活,盡管它有時帶來的未必是好運。
今天,我們如同趕場一般,每天都有開不完的會,于是,我們必須學會迅速轉移注意力,而最終的話題無非是最后期限和提交成果。也就是說,到某一日期,我們必須提交特定的陳述、幻燈片、工作稿或是電子版陳述稿。只要觸摸一下電腦按鍵,就可以把這些成果傳遞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即使不在場,已經進入夢鄉(xiāng),甚至是已經不在世,也一樣能成為接受者。當放映完最后一張幻燈片、傳遞完郵件或是交接磁盤之后,我們就可以長嘆一聲,輕松地自言自語:“萬事大吉了?!?
這就是PPT 的美妙之處。有了這套幻燈片,你就有了推介陳述的材料,在場人就有了陳述稿副本,即使那些未能到場的人,也能虛擬地體驗這個陳述。真是太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