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天王殿,來到大雄寶殿。這里通常供養(yǎng)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是代表我們的性德,一切菩薩、羅漢是代表修德。人不修行,性德雖然有,但不能夠顯現(xiàn)出來,得不到受用,所以性德的顯現(xiàn)要靠修德。菩薩代表"修",佛代表"本性"。因此,佛門供養(yǎng)佛像,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薩。每一尊佛代表性德的一個部分。釋迦牟尼佛是從名號上說的,"釋迦"是仁慈的意思,這是教我們對人要仁慈,要以慈悲待人;"牟尼"是清凈的意思。對人慈悲,對自己清凈!這是釋迦牟尼佛代表的,這是我們性德本來具備的。釋迦牟尼佛的兩邊,供養(yǎng)兩尊羅漢-阿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尊者多聞第一,他代表"解",即智慧;迦葉尊者苦行第一,代表"行"。有些寺院供奉釋迦牟尼佛,旁邊是文殊、普賢。文殊菩薩是智慧第一,代表"解";普賢菩薩是"行"的代表。換句話說,不管有多少,總不外乎"解、行"兩大類。
菩薩的名號是表修德。大乘佛法的修學(xué)次第,是以四大菩薩作代表:第一位是九華山的"地藏菩薩",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觀音菩薩",第三位是五臺山的"文殊菩薩",第四位是峨嵋山的"普賢菩薩"。用四大菩薩來代表整個的佛法。
"地"是大地,大地生長五谷雜糧養(yǎng)活我們,我們離開大地就不能生存。地下的資源寶藏,使我們的生活得到滿足。所以佛就用"大地"比喻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心地,是真正的大圓滿,本來具足無量的慈悲、無量的智慧,乃至無量的吉祥、無量的福德。《地藏?》主要是講入佛門最初的修學(xué)方法,就是"孝親尊師"。佛陀教育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chǔ)上。不孝父母怎么會尊重師長?不尊重師長,不肯聽老師的話,老師再有學(xué)問,再有能力,也沒有辦法傳授給他。所以"尊師重道",才能成就學(xué)業(yè)?!兜夭仄兴_本愿?》是佛門的孝?。"孝道"就是"大圓滿"的大根大本,一切圓滿從這里開始。
"大圓滿"擴展提升-我們孝親尊師,將孝敬發(fā)揚光大,孝敬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zhí)著,一切平等,孝敬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就是觀音法門了。所以觀音是地藏的發(fā)揚光大,沒有地藏哪來的觀音!好像蓋樓房一樣,沒有第一層樓哪有第二層。觀音是地藏的發(fā)揚光大,稱為大慈大悲。
"孝、慈"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礎(chǔ)上,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得到正面的好處。所以第三位菩薩,就是"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實踐"-將孝、敬、慈悲、智慧應(yīng)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能夠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遵?普賢菩薩的教導(dǎo)。
四大菩薩表現(xiàn)此義,代表大乘圓滿的佛法。所以要從地藏學(xué)孝敬,進而學(xué)習(xí)觀音的大慈、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愿大行。所以供佛便要了解,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薩代表佛教的每一種修行方法。
由此可知,佛教寺院沒有一樣不是教學(xué),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義。佛前供一±水,有什么意義呢?水是干凈的、清凈的,代表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干凈;水不起波浪,是平的,代表我們的心要像±中水一樣平靜。佛前供花,花代表"因",開花后就結(jié)果。供果,水果不是供給佛菩薩吃的,是教我們看到"果"時,就能想起"希望得什么樣的果報,就應(yīng)該要修什么樣的因"。再者,"燈"代表智慧、光明,"香"代表戒定真香。所以佛門一切設(shè)施、供養(yǎng),沒有一樣不是表法的,沒有一樣不是教育。
雍正皇帝在一篇《上諭》中就指出,儒釋道三家"理同出于一?,道并行而不悖"。意思是說,儒釋道三家教育的理念是建立在同一個根本之上的,并且都是教導(dǎo)人們要止惡修善,但是教育的方式方法卻可以同時并行互補而不相違背。釋迦牟尼佛在圓寂之前,留給佛弟子的兩條重要教誨就是"以戒為師,以苦為師",因此凡是正信的佛弟子都應(yīng)當奉行佛教"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基本戒律,而這"五戒"與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一樣,都是勸導(dǎo)人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教的"四依法"(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法不依人)中,"依法不依人",就是教導(dǎo)佛弟子,修學(xué)佛法的憑依是佛教的?典,而不是某個人。而在佛教的出家菩薩戒《梵網(wǎng)菩薩戒?》上有明確規(guī)定,佛弟子"不作國賊,不謗國主",就是決定不能做傷害國家的事情,不能誹謗國家的各級領(lǐng)導(dǎo)人?!董嬬笃兴_戒?》(在家菩薩戒)中也要求佛弟子"不漏國稅,不犯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