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實現(xiàn)人與人的和諧相處(7)

心態(tài)即命運:正說傳統(tǒng)人生智慧 作者:劉余莉


今天,我們回顧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正是因為中國人注重道德教育,注重仁愛精神和榮辱觀念的培養(yǎng),所以才形成了舉世無雙的禮義文化。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和偉大精神的民族,盡管在歷史上飽?憂患,但始終屹立不倒、綿延不絕,?因就在于她的人民深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在血液中流淌著仁義的精神,在心靈的深處凝結(jié)著忠孝的情感。我們古圣先賢提倡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德情操、"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寬廣胸懷,熏陶了一代又一代心胸坦蕩的讀書人,使他們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的脊梁。

中國古人認為處理任何一種倫理關(guān)系都不是靠競爭,而是靠仁愛才能夠達到的。所以中國古人講的是仁愛,而不是競爭,在中國古代的圣賢教誨中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競爭"這個詞。

《論語》上就有這樣一句話:"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就是說君子對人沒有什么可爭的,如果一定說有所爭的話,那一定是在射箭的場合。當兩個人比賽射箭的時候,都要相互作揖,然后升到堂上去進行比賽。比賽結(jié)束之后,"下而飲",退下來之后由戰(zhàn)勝的人給輸了的人敬酒,以示安慰,并且非常謙虛地說:"承讓,承讓"。這其實并不只是謙虛的話,因為高手之間的比賽,影響勝負的偶然的因素很多,他說這句話也確實是發(fā)自肺?的,而且還敬酒表示安慰。所以他們即使是要爭的話,也是不失君子風度。那么這個失敗者是什么感受呢?他并不是怨恨嫉妒這個勝利的人,而是"反求諸己而已矣",就是反過頭來想想自己在技藝上哪里不夠精湛,哪里有待提高。

中國古人堅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則,這是因為,世界所有沖突、不和諧的出現(xiàn),根源在于利己與利他之間的沖突。因此,要化解沖突,每個人都要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指責對方。孟子對這一點的闡述尤為詳盡。他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各自責,則天清地寧;各相責,則天·地覆"的道理。今天,小至家庭夫婦之間的沖突,大至種族、國家之間的沖突,很多都是由于彼此之間只知道責怪對方,而不能夠反躬自省導致的。只有人人都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才能最終化解沖突和矛盾,從而維護社會的和諧和世界的和平。

我們中國古老的教誨教導我們"君子成人之美",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自己想成就的、想得到的,我們也幫助他人去成就、去得到。這一點我們從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身上就可以得到非常明顯的證明。

李嘉誠先生是做塑料橡膠產(chǎn)品起家的。1973年,全世界發(fā)生了石油危機,而塑料橡膠的?材料就是石油。在這個時候,香港有一家進出口公司,為了發(fā)國難財,把石油的價格提高了八倍。這種情況下,很多的中小企業(yè)就面臨著倒閉的危險。如果李嘉誠坐視不管,這些企業(yè)都可能因為石油危機沒有?材料而倒閉。但是李嘉誠沒有這樣做,他反而主動把這些中小企業(yè)的老板召集起來,讓他們把所需要的石油的數(shù)量報上來,然后一起到國外去訂貨。大家集合起來,訂的貨多,價格也就便宜。從訂貨到收貨這段時間里,李嘉誠把自己庫存的13萬噸石油以當時市場價的一半賣給了這些中小企業(yè),讓他們能夠有一個周轉(zhuǎn)的過程。而李嘉誠收到石油后,他又以當時進價把20萬噸的石油賣給了這些中小企業(yè),使那些還沒有來得及訂貨的企業(yè)也有了石油得以周轉(zhuǎn)。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