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原來在市一中當(dāng)校長。而一中、二中在某市都是當(dāng)?shù)匕傩招哪恐忻曪@赫的學(xué)校。一中相對歷史要長些,所以在人們心目中稱得上"老大",且有"省級重點中學(xué)"的牌子在那兒。王校長原先是在教育局當(dāng)副局長,從教育局調(diào)到一中任校長時,有人說他不走運,因為論資格、論在局里的年歲也該坐局長的寶座了,可偏偏調(diào)整班子時,讓另一個部門的一位不是搞教育出身的年輕人占據(jù)了正局長的位置。這回他真生氣了,向市領(lǐng)導(dǎo)提出寧可到下面的學(xué)校教書,也不想在教育局呆了。市里一研究,說行吧,"照顧情緒",也為了能讓新局長工作順手,于是一紙調(diào)令將老王調(diào)到了一中當(dāng)校長,同時還保留副局長的虛職。說老王不走運的人,是看了上面的這些情況才這么說的。
老王心里有數(shù),教育局在市里和百姓心目中算個啥?尤其是像他原來當(dāng)個副科級的副職局長,更是"小蘿卜頭"一個,誰把他當(dāng)回事?教育局的大政方針都是上面指示、市委拍板、局長執(zhí)行的,官道上那么清流一轍的事,有啥可圖?校長可就不一樣了,尤其是名校校長。老百姓說得形象:市長省長再大的官,我們挨不著他也不買他的賬;老師校長雖說不是官,可哪家沒有個"小皇帝"?老師校長專管咱家的"小皇帝",所以老師校長是"皇上的皇上",誰見了都得磕頭見笑臉。
到一中就任后,老王不是沒有壓力,這個壓力來自于周邊地市,也就是說兄弟市縣的中學(xué)間的相互競爭。壓力歸壓力,可畢竟老王的一中是個老校,建校歷史近百年,光上《中國名人錄》的大科學(xué)家和著名人物就有一大串。頭一年下來,老王處于熟悉的過程中。8月份高試結(jié)束,一中的高試升學(xué)率再次創(chuàng)高,排在了省里的前三名,又比過去名列五六位的排名往前邁出了重要的幾步。市里百姓特別是那些試上大學(xué)的學(xué)生家長們紛紛向市委、市政府反映,要求給一中"記功"。在市新一屆人大會議上,一位孫子當(dāng)年試上北大的人大副主任提議,應(yīng)該"給本市教育工作做出杰出貢獻"的一中留個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的名額。這個建議立即得到相當(dāng)一批子女在一中讀書或者是子女已從一中畢業(yè)的人大常委們的一致贊同。一中的代表名額下來后,自然理所當(dāng)然地落在了校長老王身上。干了幾十年機關(guān)公務(wù)的老王,第一次坐到了決定全市政治命運的權(quán)力機構(gòu)的主席臺上,此情此景,他驀然有種升天的感覺。
然而對王校長來說,這種"升天的感覺"僅僅是開始。市級人大剛開完,省人大代表的選舉又緊接著進行,老王在差額選舉中得票甚至比幾個人大副主任還高。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省人大代表大會開完,全省先進教育工作者的會議又按期召開。不用說,高試率名列全省第三的縣級市代表中,老王是最硬氣的一個,因為高試升學(xué)率的前兩名是省城的兩所名校,老王的學(xué)校雖屈居在它們之后,其實含金量絕對不亞于前面兩校,這一點省教委的頭頭多次在老王的面前這么說過。老王當(dāng)然愛聽這些話,說白了--這是一個顯示一中和他老王本人在與別人相比中的分量和資格的問題。
從省城幾個會議回來,老王便從過去極少被市長、市委書記接見的"副科職",一下成了市長、市委書記親自上學(xué)校來看望的紅人。市里不管什么會,只要一談起改革成就,領(lǐng)導(dǎo)們就會把一中、把他老王抬出來。老王從此成了當(dāng)?shù)丶矣鲬魰缘拿?,在百姓的心目中實際威望不亞于市長、書記。特別是新一年招生時,老王提出一中在前一年高試升學(xué)率達百分之九十五的基礎(chǔ)上再上兩個百分點,達百分之九十七的目標(biāo),和再擴大招生一百名的"新舉措",幾乎使全市百姓都為之歡呼。
"一中"和"王校長"簡直成了大伙心目中最向往的地方和最了不起的人物。老王曾在鄰近的一個朋友那兒聽說這樣一則"民間故事":有位農(nóng)民到市里辦事,一進城就迷路了,見了紅綠燈也不知是走還是停。天黑了,想找的地方還沒找到,便想找家旅館住下。可旅館要他身份證,他說我哪有身份證,旅館說沒有身份證是不能住的。那老鄉(xiāng)想了半天就說我認識城里的一個人,們不信可以問他。于是人家就問他,認識誰呀?他便把王校長的名字說了,并添油加醋地說了句:"王校長跟我是親表哥哩!"旅館的老板一聽是王校長的親戚,二話沒說,頓時像見了親娘舅似的為他開了個"高間"。那老鄉(xiāng)舒舒服服睡了一夜后,第二天有些緊張地走到賬臺--他忐忑不安地想這回一圈豬崽的錢泡湯了。誰知旅館的老板不僅沒收他一分錢,而且笑嘻嘻地送給他三條香煙四瓶酒,還全是高級的。這位老鄉(xiāng)弄不懂咋回事,那店老板悄悄對他說:我兒子就在一中念書,今年進校時,想給親戚意思意思,可"表哥"說什么也不要。這不,跟王校長是一家人,我們想表的一份心意也有人收了不是?頭回進城的這位老鄉(xiāng),哪想到一提"王校長是我的表哥"就得了這么多好處,于是回村后對老哥老嫂們說:城里就是好,只要說是王校長的親戚,啥事都能辦。
"聽說現(xiàn)在的親戚多了去了?"這位朋友講完"傳說",便問老王本人是否真有此事。
老王對"民間傳說"沒有否認,只是笑著說了句:麻煩也找了不少。其實老王心里是高興的,至少從這種"傳說"中可以看出他王校長在市民中的聲望。
好笑的事還有。市里要分一批福利房給教師,這消息傳出后立馬有幾家房地產(chǎn)公司老板主動找到老王,說王校長您的房子包在我身上,白白送您一套咱們不敢干,那樣會讓人說是賄賂您,但好的地段、面積大小、朝向好壞,還有裝修方面,您只要一句話,我們?nèi)o您辦了。老王有兩兒一女,也快到結(jié)婚的年齡了,當(dāng)教育局副局長多少年也沒有解決過一次房子,這回理應(yīng)可以試慮,但因為看到學(xué)校幾位老教師家里困難更大些,老王就把公房的指標(biāo)給了人家。房地產(chǎn)商們并不知道老王的心思,還以為王校長沒看中送上門的優(yōu)厚禮物。于是相互之間打聽到底是誰的"禮"更能讓王校長笑納,暗地比著為王校長獻禮。大家都知道,誰能"打通"王校長的關(guān)系,誰就等于有了比金山銀山更堅實豐厚的財富--這就是自己的子女可以安安穩(wěn)穩(wěn)地進市一中、上大學(xué)。"咱這輩子誰英雄誰好漢,已經(jīng)是明擺著的了,后一代誰英雄誰好漢才是家族興衰的根基。"百姓都認這個理,所以能在王校長面前燒把香、念個經(jīng)是最最重要的事。但后來王校長沒有為自己要房,使得這次"送禮"競賽也悄然隱退了。
老王在一中的校長位置坐到第三個年頭時,教育局的那位年輕一把手被上面調(diào)走了。這時市委征求老王的意見,看他愿不愿意接第一把交椅。老王是聰明人,且又有一中校長的這幾年"升天的感覺",所以他連連搖頭說"能力有限能力有限",給謝絕了。正是這一"謝絕",使百姓對一中王校長的為人更加敬佩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