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上世紀80年代一項研究表明,外國人得病上醫(yī)院就很快,而我們就很慢。什么道理呢?后來發(fā)現(xiàn)其實北京交通挺好,急救車去也挺快,但是他得病以后,琢磨我是病嗎,我要不要上醫(yī)院呢,挺一挺行不行?喝點水,找找家屬,問問親屬,你看我該不該上醫(yī)院,繞一圈,這個耽誤的時間占88%;急救車到了你家再送到醫(yī)院,占的時間只有12%。也就是說病人所耽誤的全部時間里面,12%是交通時間,88%是自己耽誤的。如果把這個88%縮短了,有病趕快打120或者找醫(yī)院,趕緊喝點水,吃點藥,一動不動,安安靜靜,預后就能大幅度下降。
在很多因為延誤導致了嚴重后果的案例里面,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太考慮別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體驗,就是不想打擾別人,而不相信自己的判斷。有的病人明明知道自己情況嚴重,但他還是選擇了走路、騎車,這就延誤了寶貴的時間。這個時候就不要考慮太多情面的問題了。我們知道,心肌梗死后,心壁細胞壞死得很快,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從出現(xiàn)癥狀后立即到醫(yī)院,3小時之內打上溶栓藥,那效果就有百分之七八十;拖到6小時,就只有百分之四五十、五六十了;到6小時以上,只有1/3有效了;到了12小時以后無效了。因此這個時候,每一分鐘都是寶貴的,每一分鐘都不能拖。
除了病人自己高度警覺以外,現(xiàn)在很多醫(yī)院都設有綠色通道,心腦血管疾病發(fā)作時,患者可以不用再排隊、掛號、分診,而由胸痛門診直接送到病房式導管室,這樣就為病人硬得了很多寶貴的時間。有了病人的高度警覺,社區(qū)預防,醫(yī)院綠色通道,這三關一把住,心腦血管疾病也沒有什么可怕的。
冠心病人怎樣預防冬季發(fā)病高峰
就整個人群心血管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發(fā)病率不斷上升而言,這個預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十分復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必須從小抓起,從教育抓起,持之以恒,幾十年才能見效。因為動脈粥樣硬化是“起源于少年,根植于青年,發(fā)展在中年,發(fā)病在老年”的慢性病理過程,等到“瓜熟蒂落”時才抓,為時已晚。據(jù)國際經驗,最重要的是控制以下9種危險因素:血脂異常、吸煙、糖尿病、高血壓、腹型肥胖、缺乏運動、缺少蔬菜水果、緊張心理和酗酒。
但對于冬季清晨發(fā)病率猛增40%的“額外高峰”來說,則是完全可以有效預防的,可以用“一兩預防勝過一磅治療”的簡單易行的方法來預防冬天早晨的發(fā)病高峰,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想想每一例的急性心肌梗死都使病人受罪,親人流淚,甚至家庭破碎,還帶上幾萬的花費,這樣看來,“預防為主”是怎么強調都不會過分了。
三 “補”是關鍵
一是補營養(yǎng)。中醫(yī)自古以來就強調“冬補”,就是未雨綢繆。營養(yǎng)好,體質好,就不怕冷。補法中以燉補為佳,不用煎、炒、烹炸,用的油鹽少,燉補時間長,有利于營養(yǎng)消化吸收,而且燉補可以加入適當藥材,以增強療效,在精心配制中使“食療、藥療、心療”和“營養(yǎng)、美味、文化”有機融合成有中國特色的補品。其中蘿卜羊肉湯就是冬補絕配,羊肉脂肪少,蛋白質比例比豬、牛、雞、兔高,有最佳的“蛋白質熱動力效應”,吃后周身暖和,身體不怕冷。
二是補熱量。這是指做好頭、手、足保暖,防止熱量散發(fā)。冬天在室外,身體熱量有40%是由頭部散發(fā),老人外出,要準備好帽子、圍巾、口罩,最好穿兩雙襪子,因為寒由腳下生。足部受寒會立即反射到咽喉部及內臟小血管收縮,使抵抗力下降。動物實驗雞的研究表明:雞的體溫高,不易患感冒,但把雞的雙足泡在冰水中10分鐘,雞很快染上感冒,冬天常用熱水泡手泡腳,可擴張咽喉及內臟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提高抵抗力。另外,冷天外出回來后,還應該喝杯熱的姜糖水,幫助祛寒。
三是補水份。充足的水份可防止血液濃縮和黏稠,改善外周循環(huán),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很關鍵。研究表明:充足的水份能防高寒地帶手足凍傷,防夏天的高溫中暑,能預防多種疾病。一天喝8杯左右的水,保持尿量約1500毫升/日,尿色淡黃。簡單的方法是看晨尿,深黃色則表示缺水。
三個“一”最重要
一是醒來一杯水。經過一夜睡眠,通過呼吸、不顯性出汗、排尿等會失去約500毫升水,清晨醒來,血液處于濃縮狀態(tài),應立即補水??崭箷r喝水10分鐘就被人吸收了,血黏度隨之下降??傊?/p>
二是晨起一次藥。人清醒后,交感神經會很快興奮起來,要及時服當天的第一次藥,以阻斷交感神經興奮。空腹服藥,15分鐘內就會起作用。
三是記住一句話。記住什么話呢?就是“老人要過慢生活”。起居、飲食、活動、上下樓、做事……一切都要慢一些,千萬別著急。起床要“三個半分鐘”,白天要“三個半小時”。
金庸先生特別提倡慢生活,說他自己“性子很緩慢,不著急,做什么都是徐徐緩緩,最后也都做好了”,結果是著作等身。一位國外政要,一次聽匯報,勃然大怒,15分鐘后胸痛倒地,5個小時死于急性心肌梗死。
牢記“三個半”——夜間下床“三個半”,早中晚“三個半”
“三個半分鐘”其實很簡單,指的是醒來后不要馬上起床,而是要在床上平臥半分鐘;然后慢慢起來坐半分鐘;再將雙腿下垂在床沿邊等半分鐘,然后再站起來走動。
“三個半分鐘”好記又好做,可有人卻不知道。昨天還一塊兒聊天呢,怎么夜里說死就死了呢?原來夜里起來上廁所動作太快了,突然起床,腦缺血,一下摔倒,有的顱骨摔碎,有的心臟驟停。
腦血栓、急性心梗、心性猝死經常發(fā)生在夜里。24小時動態(tài)心電檢測顯示,許多人白天心臟跳動很平穩(wěn),唯獨夜間有幾次大的波動并伴有心率失常、心肌缺血,大都發(fā)生在夜間起床上廁所時。這主要是由于體位的突然變化,造成心腦血管供血不足,特別是50歲以后的人,交感神經調節(jié)速度慢,容易發(fā)生危險。
為預防夜間出問題,最簡便、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做到“三個半分鐘”。經過這“三個半分鐘”,血壓、心率得到充分調節(jié),不會發(fā)生體位性低血壓,此時再下地,不花一分錢,卻起到了藥物起不到的預防作用,減少了許多夜間意外。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一個習慣,就是用鬧鐘把自己叫起來。這個鬧鐘一響,有時還不在枕邊,就一下起來給關掉了。這個動作極危險,因為嚴格來說就沒有遵循這個三步走。我們收過好些病人,就因為這樣的動作,一翻身趕緊起床,眩暈,天旋地轉,有的眼睛發(fā)黑,當時就摔了。某醫(yī)院有一個副主任醫(yī)師,他值夜班,護士叫他說有事,趕快起來,他噌的一下就起來了,走得太猛,剛走到門口當即摔下了,頭顱著地,結果顱內出血成了植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