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一路向西:征服好萊塢(6)

誰在敲我的門 作者:(美)弗里德曼


事情緣起于1970年5月的屠殺。過分熱心的州騎警向俄亥俄州肯特公立大學(Kent State University)的一群舉行反戰(zhàn)示威的學生開槍,射殺了四名學生。此事成了導火索,導致了更大規(guī)模的抗議示威行動?!督志啊繁惆磿r間順序記錄了這些行動。斯科塞斯為學生被殺感到憤怒,他和一群來自紐約大學的學生和朋友一起(其中就有哈維·凱特爾——《誰在敲我的門?》和《窮街陋巷》的主演),投入到同仇敵愾的反戰(zhàn)人士行列之中。這群人潮水般涌向華盛頓,開始了“越戰(zhàn)”時期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反戰(zhàn)行動。華盛頓游行是《街景》的重場戲。這場戲以傳統(tǒng)的反戰(zhàn)口號開始,然后過渡到華爾街游行,最后將鏡頭對準了關(guān)鍵的華盛頓游行場面。結(jié)尾戲是在華盛頓一家飯店的房間里拍的,這是斯科塞斯承認他親自拍攝的惟一一場戲。這場戲表現(xiàn)的是一場喧嘩無序的辯論,辯論圍繞著政治忠誠與藝術(shù)完整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預見的是,這樣的討論不可能有任何結(jié)果?!拔矣秒娪澳z片表達出:沒有人知道該做什么,不論是激進派還是保守派。每個人都沖著其他人大喊大叫。影片在爭論正酣的時候戛然而止,因為恰在這時膠片用完了!我就這樣結(jié)束了工作。我想‘很好’,這是上帝的旨意。”于是《街景》就這樣結(jié)束了,結(jié)束于激烈的言辭和政治表態(tài)之中,就像巴別塔上的情景:爭先恐后的吵嚷顛覆了人道主義價值,而人道主義價值恰恰是斯科塞斯努力追求的。倉促的結(jié)尾反映出了斯科塞斯從《街景》這個項目里感到的幻滅:和經(jīng)驗不足的學生一起工作;使用代用設備;一會兒被指責政治傾向太明顯,一會兒又被指責為還不夠政治;雪上加霜的是,斯科塞斯的哮喘病惡化了,病情迫使他第一次使用了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種種不利因素加在一起,使得斯科塞斯幾乎不愿承認自己參與過《街景》。《街景》在1970年紐約電影節(jié)上放映后得到了一定的好評,雖然我們不清楚這種好評究竟是針對它自然真實的風格,還是針對它的政治時效性。反正,它迅速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由于它發(fā)行不廣,我們現(xiàn)在幾乎無法找到它。斯科塞斯聲稱自己在《街景》中的作用微不足道,并拒絕把它收進自己的作品目錄之中。更為嚴重的后果是,它也許讓斯科塞斯對制作政治傾向過于明顯的電影倒了胃口:“最終,我們只看到了絕對的無望……不是一無所獲式的絕望,而是人類(對于改變現(xiàn)狀)的無能為力。”也許是由于時代的變化,也許是因為社會重心的轉(zhuǎn)變,也許是面臨著經(jīng)濟的壓力,或者也許只是因為“絕對的無望”;但無論那原因是什么,在此后馬丁·斯科塞斯的電影里,再也沒有了《剃須記》、《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和《街景》那樣的政治沖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