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 古詩滋養(yǎng)的孩子(2)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作者:尹建莉


我們從學習中體會到,大量的朗讀和背誦仍然是學習古詩詞最經典的方法,這是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這個方法最簡單也最有效?!皶x百遍,其義自現(xiàn)”,前人對這一點已總結得很精辟了。

這種學習方法看起來簡單刻板,實際上很有道理。

著名學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先生說:“我們傳統(tǒng)的啟蒙教育,發(fā)蒙時,老師不作任何解釋,就讓學生大聲朗讀經文,在抑揚頓挫之中,就自然領悟了經文中某些無法(或無須)言說的神韻,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誦,把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觀念,像釘子一樣地楔入學童幾乎空白的腦子里,實際上就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了讀書人的心靈深處,然后老師再稍作解釋,要言不煩地點撥,就自然‘懂’了。即使暫時不懂,已經牢記在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一定閱歷,是會不解自通的?! ?/p>

“少講多讀”并沒有影響圓圓對詩歌的理解,我經常發(fā)現(xiàn)自己以為簡要的解釋,有時也是多余。記得圓圓5歲時第一次讀到“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時,她覺得李白好瀟灑,覺得這首詩特別好玩。我們剛剛讀完,她就對這首詩進行了“改編”――把“李白”改成“圓圓”,把“長安”改成“煙臺”,把“臣”改成“俺”――逗得我一家三口都哈哈大笑起來。無須解釋一個字,我知道她已經理解這首詩了。

讀得多背得多了,不僅字面意思圓圓很容易理解,她也逐漸學會領略詩歌中方方面面的美。圓圓上小學時有一次我和她一起讀杜甫的《登高》,當我們讀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時,她沉默片刻,輕嘆一口氣,忍不住地說“寫得真好呀!”我從未解釋過這句詩,事實上我也無從去“解釋”,但她讀懂了,她被這語言美深深打動了。

孩子之所以能對學習古詩有長久的興趣,也在于家長從來不把背古詩當作一項單方面加給她的任務,而是當作共同的愛好,一起來慢慢享受。我們一起想象“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景致;又一起享受“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的溫暖。圓圓背誦古詩的過程一直也是我背誦的過程,我盡量和她一起背,尤其在她小時候,凡要求她背的詩,必定也是我會背的。在教她的過程中我也復習和背誦了好多古詩詞。

圓圓認字后,我總是把要背的詩抄到一個小本上,經常在乘公交車或飯后睡前的時間和圓圓一起讀幾句背幾句,不知不覺一個小本就用完了。每背完一個小本,我們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

圓圓閱讀和背誦的首先是唐詩,后來又背誦宋詞,再后來又背了一些元曲。小學期間背的篇目最多,上初中后,開始背一些長詩,比如《長恨歌》、《琵琶行》等。

圓圓剛開始背長詩時有一些為難,我們就采取了化整為零的辦法,每次背一小截。當時她住校,每周回來往小本上抄幾句,然后拿到學校去背,不斷地把新背的和前面背過的連起來,一首長詩就一點點地解決了。

事實上詩歌越背越容易,這方面也同樣存在熟能生巧。

開始時圓圓背一首詩比較費時間,到后來,一首絕句只需花幾分鐘讀兩三遍,看看注解,合上書就背下來了。即便是背長詩,基于以前背誦的功底,她背誦的時候也比較容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