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發(fā)急電令北平各大專院校南遷,并給各校匯來了南遷的費用“應變費”。司徒雷登主辦的燕京大學首先表示“不受時局動蕩的影響 ,本校課業(yè)照舊進行”。北京大學教授會隨之表示“本校決不遷校,將來亦不遷?!?。緊接著,清華大學教授會做出了“不遷學校”的決定。北平藝專的校長徐悲 鴻則明確表示,他本人不離開北平,北平藝專決不南遷。11月24日,教育部督學黃曾樾受教育部長朱家驊之托來到北平,鼓動如簧之舌,與各國立大學校長交換意 見,最后只有東北四個大學的校長允做內遷準備。深感失望的黃曾樾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北平是東方唯一文化古城,是世界著名的藝術寶庫,相信在賢明的 軍政當局保護之下,北平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絕不會受到損失。并且希望人民本著愛文化藝術的心理,不要使這座文化古城受到絲毫的損失?!?/p>
在遷校不成的情況下,國民黨政府開始籌劃“搶救”平津文化教育界名流。“搶救”的范圍是四類人員:一、各院校館所行政負責人;二、因政治關系必離者;三 、中央研究院院士;四、在學術上有貢獻者。蔣介石親自指定國民黨青年部部長陳雪屏、自己的兒子蔣經國、曾任北大校長的傅斯年組成三人小組負責此事。陳雪 屏飛到北平,到處游說,發(fā)急電數(shù)十個,但“未獲一復”。
與此同時,中共北平地下黨負責人劉仁指示成立統(tǒng)一的“迎接北平解放指揮部”,加強宣傳共產黨的政策,打消人們對共產黨的懷疑甚至恐懼。他對中共北平學委 和各高校地下黨組織布置任務,要求他們將所有的大學完好無損地保留下來,爭取把對國家和人民有貢獻的教授、學者、專家全部留下來。
為了爭取這些人才,共產黨和國民黨進行了一場拔河賽。
關于自己的去向,胡適也一直在想。他的得意門生吳晗告訴他,見到毛澤東時,毛澤東說北平解放后,可以讓胡適當北平圖書館的館長。北大地下黨一直在做他的 工作,甚至通過他的同鄉(xiāng)、牌友鄭昕勸他留下來。有個亮出了中共黨員身份的學生當面告訴他,昨夜延安廣播電臺曾對他專線廣播,希望他不要走,北平解放后, 將任命他為北大校長兼北平圖書館的館長。他笑著問:“他們會用我嗎?”
1948年12月上旬,胡適還泰然自若地做著他的北京大學校長。天天照常到校辦公,籌備著12月17日北京大學50年校慶的各種事宜,編輯著50年校慶的紀念論文集, 舉辦了《 水經注 》的版本展覽。他還委托北大工學院院長馬大猷制造了一臺被稱為“九頭鳥”的廣播器,準備在校慶時向全市的教育界作廣播演說。
1948年12月12日下午3點,一輛黑色的別克牌轎車駛進東廠胡同,停在胡適寓所門口。國民黨大員陶希圣風塵仆仆地拜訪了胡適。
陶希圣49歲,名匯曾,字希圣,湖北黃岡人。曾在復旦大學、勞動大學、暨南大學、中國公學、上海法學院、中央大學、北京大學等學校任教。1939年8月,任汪偽 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兼中央宣傳部部長。1941年任蔣介石侍從秘書,起草《 中國之命運 》,并任《 中央日報 》總主筆,成為國民黨權威理論家。1947年,兼任 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并當選為立法院立法委員。
“適之先生,我是奉總統(tǒng)之命今天專程從南京來的,特敦請你南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