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和孩子一起商定學習目標,然后將它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比如總目標是期末或什么時候進步10名,那么小目標就是每次單元考進步三五名。及時肯定孩子的點滴進步,即使沒有進步,只要比以前努力了,也值得肯定。
想通過苦口婆心的說教讓孩子明白不讀書將來的后果,這一招往往沒效果。尤其是對年幼的孩子。據(jù)2008年臺灣《康健》雜志介紹,美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員杰伊吉德用13年時間掃描了1800名青少年的大腦,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大腦中負責組織想法、權衡行動的前額葉皮質(zhì)區(qū)還沒有發(fā)育完全。因此,許多青少年無法預見行為的后果,包括無法深刻領會今天的好成績對未來有什么幫助,所以說了等于白說。有個父親常常告誡孩子不好好讀書將來你要吃哪些哪些苦,孩子剛開頭還能聽一些進去,后來就煩了,對父親說:“我將來吃苦是我的事,跟你有什么關系?”
與其按由近到遠這個思路去“教育”孩子:不讀書將來會怎樣……所以現(xiàn)在要怎樣……不如換個角度,由遠到近――不急著和孩子談應該如何好好學習,試試和他像朋友一樣暢想未來,鼓勵他說說將來想干什么……寫下來,再慢慢引導他意識到:為了實現(xiàn)這些夢想,我現(xiàn)在應該做什么?怎么做?
約翰 戈達德15歲的時候,只是洛杉磯郊區(qū)一個沒見過世面的普通孩子。那年,他把一生想干的事情列成了一張表,并取名為《一生的志愿》。他的愿望包括登上珠穆朗瑪峰、主演一部電影、譜一部樂曲、寫一本書、參觀月球等共127個目標。結(jié)果呢?16歲起,他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探險和遠行,21歲時他已經(jīng)到過21個國家,44年后,他成為了電影制片人、作者和演說家,如今他已經(jīng)完成了其中的106個目標!
一個人可以不求學習第一,但一定要有理想,有自己想做的事、奮斗的目標。一項對100多名科學家展開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在10歲前就有較明確的抱負。
3·恒心
有恒心,指能堅持長期為既定目標而勤奮努力,應對困難挫折時最需要的就是恒心。
達爾文寫《物種起源》用了15年,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用了27年,哥白尼寫《天體運行論》用了30余年,馬克思寫《資本論》用了40年,孟德斯鳩寫《法意》用了25年,巴特勒寫《比較》用了20年,哈唯寫《心與血的運動論》用了26年,塔格寫《追求自然的光明》用了18年……
我們大多數(shù)人從童年起都有過不小的理想、目標,但是有多少人能為了這個目標堅持10年、20年?這正是為什么世上大多數(shù)人庸庸碌碌過一生,只有少數(shù)人卓有成就的關鍵原因吧。
缺乏恒心的常見表現(xiàn)有:做事情常?;㈩^蛇尾、半途而廢,常常訂計劃又常常完不成計劃;學習時不能長時間地記憶、注意和思考。
4·意志和毅力
有毅力者,不因困難挫折而輕易放棄,能持之以恒、百折不撓。自古以來在各個領域有所成就的人,沒有一個沒吃過苦。讀書做學問如此,不讀書更是如此。
日本本田汽車創(chuàng)始人本田在他的傳記中寫道:“我的人生是失敗的連續(xù)?!奔偃缢慌?,是無法從一位修理腳踏車的小工,成為世界著名汽車廠的老板的。
有毅力的人往往自制力強?!笆澜缟献钚腋5娜瞬皇悄茈S意支配金錢的人,而是能隨意控制自己的人。”“控制金錢,可以得到財富;控制餐飲,可以得到健康;控制情緒,可以得到快樂;控制感情,可以得到幸福;學會控制,可以得到更多。”這兩句話很好地概括了良好自制力對成功或幸福的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