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繼位者,張作霖生前未留任何遺囑。圍繞這個寶座的歸屬,東北軍政內部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靶≈T葛”楊宇霆主持會議,公布了所謂的“遺囑”,但“東北軍總司令”卻不是張學良。名單上的人選究竟是誰,張學良又是如何最終上位的?
東北的平靜絕非偶然,它緣自于一位新人已掛上帥印。
張學良,字漢卿,一般人稱他為“小六子”,其實是喊他的乳名,并非指他排行老六。
老張除了在外面英雄一世外,在家里的業(yè)績也堪稱優(yōu)良,共有八子六女,十四個孩子。張學良是長子。
小張十九歲入東北講武堂炮兵科訓練,第二年即畢業(yè)入伍。作為東北第一公子,當然不可能屈尊去當兵,而是直接擔任了老張衛(wèi)隊的上校旅長。在乃父光輝的照耀下,小張肩上的牌牌是以火箭速度更換的,短短幾年,就升為了東北第三混成旅旅長,授少將銜。
在從軍到接班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小張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當然旁邊也少不了有人輔佐,或者說是貴人相助。
張學良人生中的第一個大貴人自然非郭松齡莫屬。郭是東北講武學堂的教官,長得人高馬大,得了個外號“郭鬼子”。一個老師,一個學生,師生情誼十分深厚。后來郭鬼子被張作霖抓住要殺頭的時候,張學良還曾想方設法要通過送老師出國的辦法予以搭救。
人都說小張敬師如父,有情有義,孰不知除師生情之外,小張實際對郭老師也依賴甚深。
郭松齡不僅是位優(yōu)秀的軍事教育工作者,真實戰(zhàn)場上也一樣不含糊。他能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軍校教官,一躍成為奉軍中的主要將領,雖不排除小張在老子耳邊經常吹風說好話的因素,其自身才能突出也是主要原因。
當時奉軍中的大小軍官多為胡子出身的老派人物,打仗就知道拼命往前沖,根本不知道什么練兵方法、指揮藝術,屬于一幫典型的不懂科學的大老粗。
郭松齡不一樣,他訓練得法,自成體系,經其一手帶出來的部隊不僅技戰(zhàn)術動作嫻熟,而且紀律嚴明,成績冠于全軍。
槍打出頭鳥,這個規(guī)律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樣的。郭老師一走紅,便引來紅眼病無數。周圍閑言碎語不斷,說郭某人的部隊,軍紀當然是好,可是好看并不一定中用,真打起仗未必能行。(“異口同音,謂公所練之軍隊,紀律雖佳,未必善戰(zhàn)?!保?/p>
很快,郭老師就用戰(zhàn)場實績說話了。在直奉歷次戰(zhàn)爭中,郭松齡的第八旅戰(zhàn)斗力之強,不僅令老派人馬瞪目結舌,就連同為新派的“士官系”也刮目相看。
老師照應學生是理所應當的。張學良當時帶的第三旅,經常和第八旅一起作戰(zhàn),甚至被混在一起,統(tǒng)稱為“三八”旅。
“三八”旅打了勝仗,大家心里都明白郭松齡功勞很大,但就是沒人肯說郭老師好,都夸張公子用兵有方。
理由非常簡單:嫉妒加拍馬屁——嫉妒郭松齡,拍張家父子的馬屁。
“三八”旅打得好,長官就升得快。張學良不久就因功而由少將晉升為中將,成為第三軍團軍團長。
不管別人怎么吹捧,小張自己還是拎得清的。他對郭老師十分器重,有時甚至到了縱容的地步。
民國十一年(1922年),奉軍在第一次直奉大戰(zhàn)中敗北。老張當時很郁悶,不知如何才能走出困境。這時,張學良及時獻上了“整軍經武”方案,即重新改良和整頓軍隊一攬子計劃。
老張雖然是胡子出身,卻閱歷豐富,非等閑之輩,馬上大加稱贊并予以采納。
經過“整軍經武”,奉軍力量大大增強,成為其在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中得以取勝的一個重要因素。
事實上,“整軍經武”的很大一部分智慧都來自于奉軍中的高手——郭松齡和楊宇霆。
對于郭松齡來說,“整軍經武”是奠定他地位和實力的一個新起點。師徒倆從東北講武學堂中提拔和重用了一大批年青軍官,形成了在奉軍中有一定影響力的“講武系”。
這個門派掛的是小張的牌子,實際掌門人卻是已由郭老師轉變而來的郭將軍。
兒子有進步,老子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生子當如孫仲謀。自己再英雄一世也有盡頭,只有接班人長能耐了,自己以后睡覺才能睡得踏實安穩(w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