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如何營造一個宇宙(1)

萬物簡史 作者:(美)比爾·布萊森


它們都處于同一平面。它們都在沿同一方向轉(zhuǎn)動......你要知道,這真是完美無缺的,這真是不可思議的,這幾乎是很神奇的。--天文學家杰弗里·馬西對太陽系的描述

無論怎么努力,你都永遠也想像不出質(zhì)子有多么微小,占有多么小的空間。它實在太小了。

質(zhì)子是原子極其微小的組成部分,而原子本身當然也小不可言。質(zhì)子小到什么程度?像字母"i"上的點這樣大小的一滴墨水,就可以擁有約莫5 000億個質(zhì)子,說得更確切一點,要比組成萬年的秒數(shù)還多。因此,起碼可以說,質(zhì)子是極其微小的。

現(xiàn)在,請你想像一下,假如你能(你當然不能)把一個質(zhì)子縮小到它正常大小的十億分之一,放進一個極小的空間,使它顯得很大,然后,你把大約30克物質(zhì)裝進那個極小極小的空間。很好,你已作好創(chuàng)建一個宇宙的準備。

我當然估計到,你希望創(chuàng)建一個會膨脹的宇宙。不過,要是你愿意創(chuàng)建一個比較老式而又標準的大爆炸型宇宙,你還需要別的材料。事實上,你需要收集現(xiàn)有的一切東西--從現(xiàn)在到宇宙創(chuàng)建之時的每個粒子--把它塞進一個根本談不上大小的極小地方。這就是所謂的奇點。

無論哪種情況,準備好來一次真正的大爆炸。很自然,你希望退避到一個安全的地方來觀察這個奇觀。不幸的是,你無處可以退避,因為奇點之外沒有任何地方。當宇宙開始膨脹的時候,它不會向外擴展,充滿一個更大的空間。僅有的空間是它一面擴展一面創(chuàng)造的空間。

把奇點看成是一個懸在漆黑無邊的虛空中的孕點,這是很自然的,然而是錯誤的。沒有空間,沒有黑暗。奇點四周沒有四周。那里沒有空間供它去占有,沒有地方供它去存在。我們甚至無法問一聲它在那里已經(jīng)多久--它是剛剛產(chǎn)生的,就像個好主意那樣,還是一直在那里,默默地等待著合適的時刻的到來。時間并不存在。它沒有從過去產(chǎn)生這一說。

于是,我們的宇宙就從無到有了。

剎那間,一個光輝的時刻來到了,其速度之快,范圍之廣,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奇點有了天地之大,有了無法想像的空間。這充滿活力的第一秒鐘(許多宇宙學家將花費畢生的精力來將其分割成越來越小部分的1秒鐘)產(chǎn)生了引力和支配物理學的其他力。不到1分鐘,宇宙的直徑已經(jīng)有1 600萬億公里,而且還在迅速擴大。這時候產(chǎn)生了大量熱量,溫度高達1 000萬攝氏度,足以引發(fā)核反應,其結(jié)果是創(chuàng)造出較輕的元素--主要是氫和氦,還有少量鋰(大約是1 000萬個原子中有1個鋰原子)。3分鐘以后,98%的目前存在的或?qū)嬖诘奈镔|(zhì)都產(chǎn)生了。我們有了一個宇宙。這是個美妙無比的地方,而且還很漂亮。這一切都是在大約做完一塊三明治的時間里形成的。

這個重大時刻的發(fā)生時間還是個有點爭議的問題。宇宙到底是在100億年以前形成的,還是在200億年以前形成的,還是在100億年到200億年之間形成的,這個問題宇宙學家已經(jīng)爭論很長時間。大家似乎越來越贊成大約137億年這個數(shù)字。但是,我們在后面將會進一步看到,這種事情是極難計算的。其實,我們只能說,在那十分遙遠的過去,在某個無法確定的時刻,由于不知道的原因,科學上稱之為t=0的時刻來到了。我們于是踏上了旅程。

當然,有大量的事情我們不知道,還有大量的事情我們現(xiàn)在或在過去很長時間里以為自己知道而其實并不知道。連大爆炸理論也是不久以前才提出來的。這個概念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一直很流行,是一位名叫喬治·勒梅特的比利時教士兼學者首先提出了這種假設。但是,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這種理論才在宇宙學界活躍起來。當時,兩位年輕的射電天文學家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非同尋常的現(xiàn)象。

他們的名字分別叫做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1965年,他們在美國新澤西州霍爾姆德爾的貝爾實驗室,想要使用一根大型通信天線,可是不斷受到一個本底噪聲--一種連續(xù)不斷的蒸汽般的咝咝聲的干擾,使得實驗無法進行下去。那個噪聲是一刻不停的,很不集中的。它來自天空的各個方位,日日夜夜,一年四季。有一年時間,兩位年輕的天文學家想盡了辦法,想要跟蹤和除去這個噪聲。他們測試了每個電器系統(tǒng)。他們重新組裝了儀器,檢查了線路,察看了電線,撣掉了插座上的灰塵。他們爬進拋物面天線,用管道膠布蓋住每一條接縫,每一顆鉚釘。他們拿起掃帚和抹布再次爬進拋物面天線,小心翼翼地把他們后來在一篇論文中稱之為"白色電介質(zhì)"的、用更通常的說法是鳥糞的東西掃得干干凈凈。可是他們的努力絲毫不起作用。

他們不知道,就在50公里以外的普林斯頓大學,一組以羅伯特·迪克為首的科學家正在設法尋找的,就是這兩位天文學家想要除去的東西。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20世紀40年代在蘇聯(lián)出生的天文物理學家喬治·伽莫夫提出的假設:要是你看到空間深處,你就會發(fā)現(xiàn)大爆炸殘留下來的某種宇宙背景輻射。伽莫夫估計,那種輻射穿過茫茫的宇宙以后,便會以微波的形式抵達地球。在新近發(fā)表的一篇論文中,他甚至提出可以用一種儀器達到這個目的,這種儀器就是霍爾姆德爾的貝爾天線。不幸的是,無論是彭齊亞斯和威爾遜,還是普林斯頓大學小組的任何專家,都沒有看過伽莫夫的論文。

彭齊亞斯和威爾遜聽到的噪聲,正是伽莫夫所假設的。他們已經(jīng)找到了宇宙的邊緣,至少是宇宙150億光年以外的可見部分。他們在"觀望"第一批質(zhì)子--宇宙中最古老的光--果然不出伽莫夫所料,時間和距離已經(jīng)將其轉(zhuǎn)變成了微波。艾倫·古思在他的《不斷膨脹的宇宙》一書中提出一種類比,有利于擺正這一發(fā)現(xiàn)的位置。要是你把觀望宇宙深處比做是在美國紐約帝國大廈的100層上往下看(假設100層代表現(xiàn)在,街面代表大爆炸的時刻),那么在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發(fā)現(xiàn)那個現(xiàn)象的時候,已經(jīng)有人發(fā)現(xiàn)的最遠的星系是在大約60層,最遠的東西--類星體--是在大約20層。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的發(fā)現(xiàn),把我們對宇宙可見部分的認識在大廳的地板上推進了約1厘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