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距離”即“私人空間”,它是指環(huán)繞在人體四周的一個抽象范圍,我們無法準確地在我們的周圍劃一個明確的界限,但是它確實存在。在擁擠的地鐵或者公交車上,當別人過于接近你時,你從內(nèi)心深處會有一種不安全感和不悅情緒,你會通過變換自己的位置來逃避不快感。當別人越過合適的私人交往距離時,你會對對方產(chǎn)生一種厭惡情緒,這種情緒給了你消極的心理暗示,使得你對這個人產(chǎn)生了不好的印象。鑒于此,在與人交往時,我們應該合適調(diào)控自己和別人之間的身體距離,以達到積極心理暗示的效果。
認識個人空間的間距
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將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空間距離分為四類,分別為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共距離。
親密距離
一般說來,親密距離的空間范圍在0~0.5米之間。這個距離只有在親人、愛人、好友之間適用,對于剛剛認識不久或者剛剛認識的人,千萬不要輕易越過這個距離。
個人距離
個人距離的空間范圍一般在0.5~1.2米之間。正常生活和工作交往中的人都可以進入這個范圍,這是一個沒有身體接觸的中間距離。一般熟人可以接近0.5米,而陌生人應該處于1.2米的位置比較保險。
社交距離
1.2~3.5米一般是社交距離的標準空間距離。這樣的距離范圍一般適用于正式的社交活動、外交會談、商務交談。
公共距離
公共距離的空間范圍在3.5~8.3米之間,這一距離不適合人際溝通,是公開演說時演說者與聽眾之間的距離。
愛德華的這種空間距離分類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下的設(shè)想?,F(xiàn)實生活當中,人與人的交往通常是不能以空間距離的遠近來衡量其心理距離的。古代成天跟在皇帝身邊的太監(jiān)說不定就是一個弒君篡位的謀劃者。當今社會也是如此,為了追逐利益,人與人之間有時會相互欺騙,相互傾軋。有些人的空間距離看似非常親密,但是其實心理距離卻遠得近乎殘酷。
所以,人與人之間要想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雙方必須在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之間畫上等號,人要成功,要獲得幸福也?須如此。
靈活應用個人空間的間距
你可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一個第一次跟你見面的人,為了很快和你熟絡起來,他主動上前跟你勾肩搭背,不管是同性還是異性,即使對方表現(xiàn)得非常友好、和善,你也會覺得有些反感。
因此,在跟別人的交往過程中,如果你想給對方留下美好的印象,一定要嚴格遵守“保持身體間距”的黃金法則。當接受到對方認同我們的關(guān)系開始親近的信息時,我們才能進一步靠近對方。例如,假如你是一位男士,在剛認識一位女士時,即使對對方有好感,也應該保持禮貌的距離,否則觸動了女士的敏感神經(jīng)反而不利于你們的進一步交往。
跟男士相比,女士之間的身體間距會更近一些,而且彼此的身體接觸也會更多、更隨意一些。見了幾次面就牽手上街的女士不會讓別人覺得太奇怪,但才認識不久就勾肩搭背走在一起的男士則可能被人誤以為是同性戀。我們應該對這種男士和女士之間的身體間距的差距了然于心,不然可能在社交中鬧下笑話。
身體距離的文化差異
一對意大利夫婦移民澳洲,不久他們加入了當?shù)氐囊粋€俱樂部??墒?,沒過多久,該俱樂部的一些本地會員反映這對意大利夫婦行為不檢點,他們對異性有性騷擾傾向。當問到這對意大利夫婦時,他?大吃一驚,在他們國家非常常見的交往距離,在澳洲卻讓別人產(chǎn)生了糟糕的誤會。原來,很多歐洲國家的人的私密空間距離為20~30cm,而澳洲人的私密空間距離卻大于40cm,于是當這對意大利夫婦與澳洲朋友保持25cm的距離交談時,他們非常自如、舒服,而且意大利人比較喜歡進行目光交流和身體接觸,而這在澳洲則被認為是求愛的舉動。如此一來,雙方造成誤會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因此,在社會交往中,我們不能不關(guān)注文化方面的差異。在對話時,人與人之間距離最近的是拉美人和阿拉伯人,最遠的是日本人,歐美人介于兩者之間。對美國人來說,最合適的對話距離是3英尺左右,也就是一臂的長度。假如一個阿拉伯人與一個日本人進行交談,你會發(fā)現(xiàn)阿拉伯人愿意站得很近進行交談,日本人就會覺得不舒服,會后退。這時,阿拉伯人就會覺得太遠,無法講話,又靠近,然后日本人再后退等。這樣半個小時下來,他們可能已經(jīng)從房間的一頭談到了另一頭。
在對話時,人與人之間距離最近的是拉美人和阿拉伯人,最遠的是日本人,歐美人介于兩者之間。對美國人來說,最合適的對話距離是3英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