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我國不應過于倚重調整匯率來改善國際收支狀況。我國貿易順差本質上是由于自身為“世界工廠”地位所決定的。我國吸引了大量外資,但是大部分為來料加工、三來一補形式,一般貿易也要進口很多設備、材料和技術,然后加工出口,這種“兩頭在外”的經濟模式,必然形成了較大規(guī)模的貿易順差,同時造成國內不必要的資源消耗和環(huán)境破壞。
第三,應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讓人民幣匯率反映中國經濟增長的實際狀況。這將有助于促進中國從出口導向型經濟向內需驅動型經濟轉變,進而支持中國經濟的可持續(xù)增長。如果我們在制定政策中刻意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wěn)定”,那么人民幣升值壓力就必然隱性地表現為外匯儲備增加,中央銀行是不能同時兼顧穩(wěn)定匯率和控制外匯儲備數量這兩個指標的。
第四,堅持人民幣匯率升值的“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同時加快資源要素價格的改革。由于我國要素部門的市場化改革滯后,生產要素價格,包括資本、土地和自然資源、勞動力價格低廉,人為降低了經濟的生產成本,增加了我國出口產品價格的短期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單方面地采取人民幣升值并不能解決內外經濟失衡問題。因此,加快要素價格改革,讓我國出口商品具有真實成本,這既有利于人民幣匯率更準確地接近真實均衡水平,也減少了人民幣升值中可能出現的大幅波動。
2.人民幣穩(wěn)步升值將利大于弊
人民幣升值的不利影響,概括起來無非是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對我國出口企業(yè)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yè)造成沖擊。在人民幣升值情況下,會削弱我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若要維持出口產品的外幣價格不變,則勢必擠壓出口企業(yè)利潤空間。實際上,我國出口產品大多數屬于居民日常用品,對于較高收入水平的發(fā)達國家居民來說,需求的價格彈性較低,產品漲價不會對銷售額產生大的影響,只可能影響到銷售量。實際上,如果產品價格能夠賣貴一些,而銷售收入并不因此下降,何樂而不為呢?
第二,不利于我國引進境外直接投資。在人民幣升值后,會使外商投資成本上升,可能會引起投資轉向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筆者認為,多年來我國通過提供各種超國民待遇以吸引外資的政策,并不是什么好政策。其實,我們早已不需要過多的外資了,中國外匯儲備全球第一,在這種“大進大出”、“出大于進”的政策背后,反映的不過是中國資本運營能力整體低下的現實?。當然,本幣升值雖然可能增加外資成本,但在人民幣保持穩(wěn)定的慢速升值預期的情況下,也有利于國際資本流入,兩種影響很可能相互抵消。
第三,影響國內金融市場的穩(wěn)定。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大量國際熱錢就會乘虛而入,大肆炒作人民幣匯率。其實,控制熱錢流動有很多辦法。只要政策處理得當,我們完全能夠做到“關門打狗”,充分利用熱錢搞活和做大國內資本市場。不過,這對有關部門的政策制定者確實是一個智力上的考驗。
第四,巨額外匯儲備將面臨縮水的威脅。人民幣升值導致外匯儲備賬面損失,但這一損失不是升值造成的,更與升值快與慢無關。而是人民幣的價值,即購買力,與價格,即匯率,兩者脫節(jié)造成的,人民幣購買力與匯率不符,這損失已實際存在,不是賬本不反映就不存在的,就如我們通貨膨脹了,但是賬面沒有損失,當我們重新估價后出現損失,肯定不是重新估價的錯誤。這個問題,需要從調整外匯儲備的結構入手解決,具體在后面詳細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