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中所講的是馬克?吐溫的傻子有用論。如果沒有傻子的盲目與從眾,就不會有智者洞察低谷??墒?,倘若所有的人都是傻子,世界會是什么樣呢?
“當我們不知所措時,總能從歷史中找到答案?!?636年,荷蘭掀起了郁金香投機狂潮,郁金香被炒成天價,“誰都相信,郁金香熱將永遠持續(xù)下去――世界各地的有錢人都會向荷蘭購買郁金香,即使再高的價格他們也會買?!痹谶@場瘋狂的博傻中,所有的參與者都自信還有比自己更傻的人。當最后一個傻瓜名額用光時,泡沫破裂導致了徹頭徹尾的崩潰,人們幾乎找不到逆勢生存者。不過歷史總是在進步,博傻逐漸走向博弈,宿命性的經濟危機開始出現(xiàn)乘虛而入者。不過,同樣我們也不能忘記在危機來臨之前就學會抄底的智者。當然這樣的智者不一定受歡迎。
無論對歷史如何過濾,當人們追及1873年經濟大崩潰的罪魁禍首時,總免不了要把在華爾街發(fā)生的黃金操縱案拿上臺面。
華爾街投機家古爾德與菲斯科因操縱這起彌天大案而一舉成名,在華爾街的批評家看來,他們進行著最輝煌也最危險的舉動,而這正是他們所著迷的。古爾德是位精明而世故的投機者,對鐵路股票有著近乎瘋狂的熱情;菲斯科則樂觀而開朗,擅長營銷,與老奸巨猾的古爾德相比,菲斯科則是小巫見大巫。因此,當黃金的戰(zhàn)爭落下帷幕時,菲斯科輸?shù)靡粺o所有,留下了“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個最大的笑柄。
雖然這起神秘的黃金操縱案發(fā)生在經濟恐慌之前,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把其看做是古爾德抄底美國黃金市場的行為。
時勢造英雄。即使是古爾德這樣的金融梟雄,也是鉆了法律、市場的空子,從而精心布下了一場令人眼花繚亂的黃金變局。古爾德與菲斯科著手布局時,有兩個大前提:
一是美國貨幣條款的漏洞。在美國法律中,曾有條款規(guī)定“流通中的綠鈔與黃金等值”,但這導致了人們對黃金的大量藏匿,于是這一條款很快被廢除。但還有一個條款,即“對于那些必須用黃金履約的合同,也可以用等價的綠鈔來履行。”這為古爾德進行黃金投機提供了前提。黃金的交易保證金非常低,通常投入50000美元就可以用期貨合約購買價值高達1000萬美元的黃金。
二是在市場上黃金流通短缺,同時黃金又是商業(yè)活動中重要的支付手段。貿易合同的簽訂與黃金交割有一個時間差,如果黃金相對于綠鈔的價格下跌,貿易商就會受到損失。由此導致了我們前面所講的賣空的出現(xiàn),很多出口商都采用賣空的方式獲得利潤,以彌補因合同所造成的損失。
因而,只要機會合適,古爾德就可以買下整個紐約市場上所有的黃金合同,那些貿易商由于經濟壓力而不得不賣空黃金,古爾德的計劃就成功了。
當然古爾德的計劃還需要政府的保護傘,想辦法控制財政部金庫里的部分黃金。財政部的金庫里有1億美元的黃金,一旦政府決定出售,勢必造成黃金價格下跌,古爾德這個“江洋大盜”的掠奪機會就會擱淺。
古爾德以面值150萬美元的無保證金黃金交易合同獲得了格蘭特總統(tǒng)的妹夫――埃布爾?科爾賓的好感。通過科爾賓的引薦,古爾德有了與格蘭特總統(tǒng)接觸的機會,古爾德煞費心機地要從總統(tǒng)口里套出他對黃金的看法,并設法說服總統(tǒng)不要干預市場。而誠實的格蘭特總統(tǒng)也答應科爾賓,沒有他的指示,財政部不能進行任何非常規(guī)的黃金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