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獨尊儒術』奠基人
西漢時代,是中國歷史上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統(tǒng)治中國思想界兩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在西漢王朝正式奠定了它的主流地位。但儒家文化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是在漢武帝在位時期,在此之前的幾十年里,儒家文化其實是“靠邊站”的,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景帝劉啟,這70多年里不管皇位如何變化,漢帝國始終遵循的是黃老學說至上的國策。直到漢武帝時期,依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才有了儒家的一家獨大。
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儒家也不是一天獨大的,儒家從靠邊站逐漸發(fā)展到主流,是西漢建國后一代代儒生努力的結(jié)果。其中起到承前啟后作用的,就是西漢初期杰出的大儒叔孫通。
一
說到叔孫通,不得不說說西漢建國初期儒家的生存狀態(tài),就一個字:慘!
秦始皇時期著名的“焚書坑儒”,打擊的對象主要就是儒家文化。隨后的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中國的國民經(jīng)濟和生產(chǎn)力遭到了沉重破壞,為了恢復生產(chǎn)、繁榮經(jīng)濟,以與民休息為主體的道家文化,自然更受到統(tǒng)治者的推崇。這時期的中國,雖然名義上是封建社會,但是大一統(tǒng)的國家政權形態(tài)并未建立。從西漢初期的郡縣制和分封制并行開始,中國的政治體制,其實還是一個利益分配平衡的松散邦聯(lián),包括貴為天子的漢朝皇帝,其威權的影響力,也是有限的。我們從劉邦時期“白馬盟”等事件上可以看出,連封個區(qū)區(qū)的諸侯王,都需要功臣皇室進行盟約,這時候的中央集權,其實還處于比較弱的形態(tài)。
在這樣的形態(tài)下,出于利益平衡分布,以及恢復經(jīng)濟的需要,儒家文化并不受待見。比如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其本人開始是非常厭惡儒生的,早期打天下的時候,就曾作出了羞辱儒生的事情。雖然他的身邊也有許多的儒生謀士,但對于靠黃老學說建國的西漢來說,儒家,其實長期以來都處于次要地位。毫不夸張地說,從西漢建國到文景之治,是儒家學派的重新拓荒期。
漢初大儒叔孫通,就是這個拓荒期里,儒家最為杰出的人物。西漢王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結(jié)果,其實就是由他所奠定。
叔孫通,又名叔孫阿,山東棗莊人,生年不詳,出身于儒家文化昌隆的齊地,他叱咤風云的壯年時代,正是秦末農(nóng)民大起義的高潮期。
所謂亂世出英雄,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時期是亂世,也是各路英雄大顯身手的舞臺,而叱咤其中的叔孫通,在這段歲月里得到的評價只有一個——鄙視。
被鄙視的原因,是很多的。比如他跟過的人很多,自身難保的秦二世,做傀儡的楚懷王熊心,殞命山東的項梁,橫刀自刎的項羽,但凡是有點權的,折騰出點動靜的,曾經(jīng)說了算的,他都跟過。等到跟著劉邦混的時候,已經(jīng)成了出名的有奶就是娘的人物。
有奶就是娘也就算了,關鍵是此人做人很有問題,又是出了名的“掃把星”。比如他跟著秦二世混的時候,秦二世問大家現(xiàn)在全國局面怎么樣?大家紛紛進言,有說農(nóng)民起義四起的,有說天下大亂的,唯獨叔孫通識相,張口就唱贊歌,熱情謳歌秦二世的英明統(tǒng)治,頌揚全國形勢一片大好,拍馬屁都不打草稿,捧得秦二世心花怒放,當場就封了他當博士。升了官的叔孫通更識相,眼見秦王朝自身難保,瞅準機會腳底抹油趕快跑,搖身一變又成了北上伐秦的項梁的謀士,在項梁的軍中混了沒幾天,項梁就在定陶之戰(zhàn)里掛了。撿了一條命的叔孫通馬不停蹄,又混成了楚懷王熊心的謀士,高談闊論了沒兩天,熊心又被項羽坑死了。叔孫通眼淚都沒掉一滴,又跟著項羽混,一路混到了彭城,眼見劉邦大兵壓境,立刻掉轉(zhuǎn)槍頭,投到劉邦麾下,氣還沒喘定,劉邦就在彭城之戰(zhàn)里被項羽打得全軍覆沒。這樣的掃把星,劉邦是不敢用了,擺擺手打發(fā)他回漢中,協(xié)助蕭何安定后方,發(fā)展生產(chǎn)。他前腳一走,后腳劉邦就穩(wěn)定了形勢,此后連戰(zhàn)連捷徹底打垮了項羽。
跟誰混誰倒霉不說,他的混法也被人所不齒,基本就是啥事不干,張口就吹捧,什么千古圣君帝王威儀的,漂亮話連篇累牘,能把人吹得云山霧罩,而且勢利眼,看誰不行了,立刻吹燈拔蠟,說叛變就叛變,丁點君臣之情都不講。這樣的人物,擱在哪個團隊,哪個朝代,都是注定不受待見的。
大家不待見,劉邦本人對他卻很待見。比如彭城之戰(zhàn)后,面對上門投靠的叔孫通,劉邦分外贊賞,后來彭城兵敗后,派他回漢中輔助蕭何,蕭何對他也贊賞有加。當然他也是立了功的,比如他舉薦一些勇猛之士加入漢軍,后幫助蕭何安定地方時,也曾多次出面,勸說當?shù)剜l(xiāng)民支援前線,是很稱職的“宣傳委員”。楚漢之爭勝利后,劉邦也記了他這一功,封他為博士。
之所以待見他,一是他很識趣,比如那時候的儒家學子,骨子里都帶著傲氣硬氣,劉邦是一個不容別人有傲氣的人。叔孫通之前,曾有儒生酈食其投奔劉邦,當面痛斥劉邦對儒生的輕慢態(tài)度,劉邦當時正是用人之際,也就對酈食其誠懇道歉,但道歉完了沒多久,就借齊王之手,把酈食其給煮了。相比之下,叔孫通卻知趣,他知道劉邦不喜歡謀士穿儒服進諫,別的儒生都視儒服為身份象征,叔孫通卻不以為然,不穿就不穿,當場換了儒服,穿著短袖短褂進諫,劉邦很高興:這人不錯。儒生不儒生的無所謂,聽話就好,聽話的好用。
劉邦待見叔孫通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好用,也就是有利用價值。西漢建國,儒家思想雖然不是主流,但在民間知識界影響力甚廣,而且儒家思想里對于君權的尊重,也是君臨天下的劉邦所需要的,找一個精通儒學而又聽話好用的人,對于劉邦來說很重要,叔孫通,就是這樣的人。
不過叔孫通這個儒生實在不像儒生,除了他沒原則,好諂媚,會拍馬屁會吹牛外,社會關系也很有問題。那時候的儒生,都是一些蔑視暴力,崇尚文治,自我感覺極其良好的人。對戰(zhàn)爭,態(tài)度是鄙視,對武將流寇,態(tài)度是蔑視,鄙視這個,蔑視那個,結(jié)果就是被人滅。叔孫通卻認為,這樣是不對的,要弘揚儒學,就要團結(jié)一切可以團結(jié)的力量,所以在他的朋友里,既有其他學派的知識分子,也有西漢開國時候的功臣宿將,甚至還包括江湖游俠、土匪盜賊等社會不安定因素,上至皇親貴戚,下至流氓無賴,不混個關系熟,他也能混個臉熟。
因此在當時,雖然在劉邦面前混得如魚得水,但是在儒生的內(nèi)部,叔孫通的名聲實在不咋的,許多儒生都認為這是個給儒家丟臉的人物,是敗類,他的一些學生也恥于和他為伍,主動劃清界限。但誰都沒想到,正是這個一些人眼中的敗類,辦成了“君子”們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光大儒家思想,確立儒家的正統(tǒng)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