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縱貫歐亞大陸上千年的“絲綢之路”,言及“通西域”的偉業(yè),今人最先想到的是西漢博望侯張騫和東漢定遠侯班超兩位先驅。在中華民族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期”,二人前后相繼,遠行數(shù)萬里,歷盡雨雪風霜,任千難萬險,刀兵相向,卻不屈不撓,不辱使命,終通好西方列國,宣中華國威于域外,開綿延千年的絲綢之路,其英雄功業(yè),歷經(jīng)千載,至今令人心向往之。
而永樂皇帝朱棣在位的22年,也堪稱中華民族又一次“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期,這一時期與大明通好甚至納貢稱臣的國家多達80余個,遠達中非地區(qū)。彼時七下西洋,開拓萬里海疆的三寶太監(jiān)鄭和早已名垂千古,而另一個與之有關的杰出外交家——五使西域,重開萬里絲綢之路的陳誠,相形之下,歷代史家著墨并不多。事實上,這位被“三寶太監(jiān)”的光輝所埋沒的大明使節(jié),以其堅韌的決心,無畏的斗志,先后五次西出陽關,遠赴西域,與鄭和一海一陸,共開“萬國來朝”的盛景。
陳誠,字子魯,號竹山,江西吉水人,元至正二十五年生人,吉水當?shù)厝宋镏居涊d他自小“博文強志,悉通藏回蒙等諸番語”。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陳家禮聘閑居在家的明初大儒梁寅為其老師,朝夕相處后,梁寅對陳誠之父贊嘆道:“汝子性機敏犀利,雖難有將相之才,卻可建定遠、博望之功也?!?/p>
雖有此贊嘆,也悉心好學,但四書五經(jīng)于陳誠終非強項,數(shù)年之下雖經(jīng)苦學,卻終差強人意。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中進士,次年中貢士,殿試中三甲,終于“金榜題名”,但成績比起諸多位列“一甲”“二甲”的才子們,可謂是相形見絀。陳誠先在翰林院任“檢討”一職,是個“從七品”的小官,比同榜的“一甲”“二甲”同年們都要低。雖如此,陳誠卻不因官職低微而廢言,朝廷的內(nèi)外政策但有錯處,皆大膽上書建言,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秦王朱樉鎮(zhèn)壓甘肅臨洮叛亂,“破吐蕃部落萬人”,捷報傳來,群臣皆稱賀,唯獨陳誠認定此舉“草率舉兵,恐遺怨怒”,上表建議朝廷速派使者招撫,引得朱元璋大怒,一度欲將陳誠下獄,幸好兵部侍郎齊泰勸解,力言陳誠“通曉邊事,干才難得”,才讓朱元璋肝火平息。一年后,陳誠人生的轉折點終于到來,朱元璋升陳誠為兵部“駕部員外郎”,出使西域“撒里畏兀兒”(今新疆柴達木盆地),從此,他開始了跋涉萬里的一生。
這次出使的起因是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國于今天新疆的“東察合臺汗國”的入貢?!皷|察合臺汗國”,是從昔日蒙古帝國的“察合臺汗國”分裂出來,其疆域包括今天新疆伊犁以及中亞部分地區(qū)。公元1391年,東察合臺汗國可汗黑的兒火者遣使入南京朝見朱元璋,從此正式確立了對明朝的藩屬關系。然而東察合臺汗國在奏章里對其西部鄰國“帖木兒帝國”的描述,卻引起了朱元璋的重視。
說到當時活躍在中亞的“帖木兒帝國”,中國史籍記錄不多,但這個起于“西察合臺汗國”,在中亞南征北戰(zhàn),被西方史學界贊為“成吉思汗后蒙古又一偉大征服者”的帝國,此時也漸成明朝在西部的又一威脅。早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西征,連破甘肅、青海、新疆東部元軍的時候,帖木兒也推翻了原西察合臺汗國的統(tǒng)治者,此后南征北戰(zhàn),向西擊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向南屢次攻掠印度,拓地無數(shù),連遠在歐洲的西班牙國王也尊其為“義父”。對于東邊的大明王朝,帖木兒態(tài)度素來恭順,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7年)明朝獲得捕魚兒海大捷后,帖木兒即遣使至南京,尊奉大明王朝為“上國”,但是,根據(jù)法國歷史學家布里哇的《帖木兒帝國》一書中的記錄——“他的終身夢想就是解除對中國的臣服”。
在東察合臺汗國入貢時,帖木兒正屢屢興兵,侵擾東察合臺汗國邊境,雙方互有勝負。東察合臺汗國的奏報,加上朱元璋先后派往帖木兒帝國的兩批使臣遭到扣押,令朱元璋意識到帖木兒帝國的野心,因此明朝先調開國功臣西寧侯宋晟鎮(zhèn)守涼州,再派使節(jié)出鎮(zhèn)西域,意圖加強西北防務,初出茅廬的陳誠,承擔了這個任務。
陳誠果然不辱使命,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冬,陳誠抵達柴達木盆地,招撫當?shù)夭柯?。曾有人建議明朝“盡逐番人,移民實邊”,陳誠堅決拒絕,力陳此舉“有傷天和”,此后陳誠委當?shù)夭柯涫最I為官,在柴達木盆地建立“安定衛(wèi)”“曲先衛(wèi)”“阿端衛(wèi)”3個軍事要地,并請朝廷派遣“戶部熟農(nóng)務官吏”,在當?shù)赝茝V中原先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發(fā)展生產(chǎn)。此舉令當?shù)赜文敛柯鋸拇宿D為定居生活,令各部落“歸附如流”。1年后,安南侵擾大明邊陲,陳誠又被委派出使安南,越南史料稱他“不卑不亢,言辭穩(wěn)中帶利,盡展明朝天威”,終讓安南君臣恐懼,遣使至南京謝罪。建文四年(公元1403年),陳誠又調任廣州府“管事”,在當?shù)卣{解“色目戶”(即元滅亡后滯留在內(nèi)地的“色目人”,主要是阿拉伯國家移民)與當?shù)剜l(xiāng)民的糾紛矛盾,尊重少數(shù)民族風俗,主持修繕當?shù)厍逭嫠?,當?shù)馗髅褡鍙拇撕推较嗵?。幾件大功,也令“善撫夷事”的陳誠,從此在大明政壇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