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放在雍正時是天憲,放在其子乾隆時是祖憲,都是鐵書寫死了??磥碓蠎撌恰案牧司褪呛猛尽钡牧?,睡到自然醒、活到自然死沒什么問題的了。然而,言猶在耳,乾隆一上臺,就完成他老爹沒完成的“恨事”,把曾靜拉到菜市口,“咔嚓”一聲割了頭:“曾靜大逆不道,雖處之極典不足蔽其辜!”切齒之狀,宛然在目前。
誓言大概也是分檔次的,根據(jù)兌現(xiàn)的自覺程度,也許可分為諾言、誓言、毒誓吧。騙你是狗狗,騙你天打雷劈……這樣的誓言才有點發(fā)誓的樣子。雍正給曾靜吃的那顆定心丸,介于諾言與誓言之間,采信度不高,也是自然??墒?,雍正發(fā)了毒誓,就一定可信嗎?未必!
雍正接康熙之班,有所謂“傳位于十四子”的野史傳說,這個事情真確與否,實難斷言,但是,雍正上臺,靠的是年羹堯與隆科多等幾個心腹大臣,那是連雍正也承認的。年羹堯?qū)τ赫髂笱?,要是市民之間的話,雍正早該垂淚下跪,對著年氏謝“再造之恩”了。確實,年氏對雍正不但有扶植之恩,而且有保其江山之勛。雍正初登大位,青海發(fā)生叛亂,年氏奉命出征,一舉平息。年氏南征北戰(zhàn),為雍正盡犬馬之勞,雍正對他感恩戴德,非比尋常。
年氏有次又要出征,不知從哪里聽到了一些什么風聲,有點躊躇。雍正見之,不是臣子向皇上表忠心,而是倒了一頭,皇上向臣子發(fā)誓了:“爾此番出征,朕實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顏對天地神明也?!笨纯矗锰炷玫啬蒙衩髡f話了,“不但朕心倚眷嘉獎,朕世世子孫及天下臣民當傾心感悅,若稍有負心,便非朕之子孫也,稍有異心,便非我朝人民也?!弊x到這段話,老實說,如果不是那一口一個朕字,那么,沒幾人相信這是皇帝在說話,倒像山野草民市井小民在那里賭咒:我肯定不會對不起你,如果對不起你,我當你的兒子;如果我的兒子對不起你,那不是我養(yǎng)的兒子,是狗娘養(yǎng)的兒子!他不但將自己拉在誓言里,而且將全國人民都拉在誓言里,而且將子孫萬代都拉在這誓言里。這都是當著天發(fā)的,當著地發(fā)的,當著三尺頭上有神明發(fā)的,實在不是一般的誓言了,是很毒很毒的毒誓了。
其實,雍正在發(fā)這番毒誓之時,他已經(jīng)準備對年氏下毒手了。年氏自恃勞苦功高,越來越不像話了,不可一世,唯我獨尊,將權柄操持己手,大有逾制之處。年氏吃飯叫做“用膳”,請客叫做“排宴”,接見部下叫做“引見”,送人東西叫做“恩賜”,有皇帝那般排場了。不但臣子向雍正告陰狀,雍正自己也是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萬事俱備,只欠時辰,時辰一到,就舉屠刀,殺無赦!雍正上回處理曾靜,交給子孫去辦,為什么?因為上回他沒發(fā)毒誓;這回就不給后代出難題了,讓子孫擔起毒誓,總是不好的,他就負起全責了。
朱元璋也曾給幫他打天下者發(fā)過許多免死鐵券,但他想殺誰不是照樣殺了?皇上的金口可信么?皇上的圣旨可信么?皇上的毒誓可信么?皇上的鐵券可信么?
再舉個小例:幾乎所有皇上,其在臺上臺下都喊過“帝王之政,莫要于愛民”的口號,都刷過“從來為治之道,莫先于愛民”的標語,都做過“導民務為第一要政”的文章,一副群眾利益至上、以民為本的模樣,到頭來看,踐諾者有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