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突然投入寧靜河面的堅硬石塊,濺起了巨大的水花,但沒過多久,又了無聲息地沉入了河底。
【1】
很少人知曉,蘇珮在小學二年級以前,一直生活在一個偏僻的小鎮(zhèn)。
那時的她,眼里的世界就只得一片山。自出生起她就活在這樣一個方寸之地,不知有漢,更無論魏晉。
很久以后,當她被人接到城市里繼續(xù)讀書后,學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就覺得那一句用來形容自己很貼切,而那一段小鎮(zhèn)生活,亦快樂無憂得有如不曾存在過。
因為地圖上找不到,她無論去問誰,身邊的人都說沒聽過。甚至她的父親——蘇鵬,也叫她忘了,其實根本沒有那么一個地方。
小鎮(zhèn)名為玉碗,除了地形很像一只碗以外,更相傳出了一位狀元,衣錦還鄉(xiāng)后帶回一只玉碗,祭祖。當時的鎮(zhèn)長特地為此集資修建了一座祠堂,并將鎮(zhèn)名改為“玉碗”。而如今祠堂還在,傳說中供奉的玉碗?yún)s早就不知所蹤了。
這是每個小鎮(zhèn)居民都熟知的典故,蘇珮亦然。她清楚得記得,自己小時候是怎么伙同小伙伴,騙過看門的周家阿婆,然后偷偷溜進去,與大家在里面玩捉迷藏。
祠堂是玉碗鎮(zhèn)最老最大的建筑,很受重視,每年都特地花錢找人修葺了的。
堂里供奉著先祖的靈位,香火不斷,每日都更換新鮮的水果。
她和那些小臟貓就在落滿香灰的案臺下鉆來鉆去,有時還不知死活地偷幾個供品吃吃。
這些都是真實發(fā)生過的事情,為何要叫她忘了?
她最初的童年時光就是在那里度過的。她和母親兩人,住在一間獨門小院里。院子里種了喇叭花,還養(yǎng)了兩只老母雞,每天都會下蛋,于是她日日都有新鮮的白煮蛋或者蛋花湯吃。同人上山去挖野菜,或是生火烤紅薯。趕水牛去小溪喝水,在河里摸蝦。自己做稻草人,興致勃勃滿頭大汗地插在田埂上。
每月趕一次集,母親會買她喜歡的糖葫蘆給她吃。很貴,據(jù)說老板去過一個名叫北京的地方,回來就開了這樣一個店子。
隔壁大鎮(zhèn)的戲班要出高價才請得過來,很難得,于是無論多遠她都會與小朋友結(jié)伴去看。不愛看文戲,只愛看武戲。愛看人在臺子上耍大刀翻跟斗。小孩子嘛,都這樣,愛熱鬧愛把式。
鎮(zhèn)里的大人們都認得她,因為她是這鎮(zhèn)上唯一一所學校唯一的老師的孩子。那是她甚至不叫蘇珮,而叫念念。念念不忘的念念。
她最喜歡從家到小學校的那一段路,因為路上碰見的每一個人都會對她笑,會親熱地同她打招呼,或者叫她代問母親好。
在學校里也很風光,那些小蘿卜頭因為她是老師的女兒,從來都只敢討好不敢欺負,她就是孩子王。
常常玩得像個小瘋子,漫山遍野地跑。每到吃飯時間,母親就扯開嗓子喊,喚她回家。她也不聽,“咯咯”的笑聲被風吹起,可以傳得很遠很遠。
夏天天熱,大家都習慣睡在院子里。鋪一張大大的涼席,點一盞蚊香。母親搖一把蒲扇,唱兒歌哄她睡覺。
那歌怎么唱來著?
“去年我回來,你們剛穿新棉袍。
今年我來看你們,你們變胖又變高。
你們可曾記得,池里荷花變蓮蓬。
花少不愁沒顏色,我把樹葉都染紅。
今晨的夢里,樹上猴子穿新衣。
鼓號吹奏的章魚,路過森林下著雨。
滴哩噠啦哩噠噠哩,桃花變成了狐貍。
迷路的樂隊在哭泣,人生也許是個謎。
花少不愁沒顏色,我把樹葉都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