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篇 銅錢是我們尊敬的“孔方兄”(2)

說錢 作者:盧曉剛


貝幣到后來其實很不值錢了,明末一兩銀子,能頂500串貝幣,但你擋不住云南同胞就愿意用它。

也有相反的例子,據(jù)考古學界研究發(fā)現(xiàn),華夏民族的貝幣造幣總廠——海南,恰恰就從來沒流通過貝幣。那個地方,從一開始有貨幣,就是孔方兄,大概是漢武帝那時候運過來的。

也就是說,在遠古的海南,貝殼就是貝殼,一錢不值,只有運到中原以后才有價值。這就相當于現(xiàn)在紙張和紙幣的區(qū)別。

當時的海南人,很有些郁悶吧,守著滿海灘的貝幣,跟守著一堆廢紙一樣,只能出淤泥而不染了。

古代中國第一次發(fā)行的債券信譽不良

秦始皇統(tǒng)一海內,商人最高興了。從此壁壘打破,暢行無阻,四海一家,用一種錢,長一個腦袋就能記住匯率了。

可是他們沒高興多久。秦始皇雖然客觀上代表了商人階層的利益,但政治家的野心有時候誰也不代表,只代表他自己。滅六國后,本應讓百姓休生養(yǎng)息,可他還在那里踩油門,而且踩到了極限。

他做皇帝才11年,你看他折騰的:內修馳道、開靈渠、筑長城,外伐匈奴、征百越,每次大行動,都要耗費浩大民力。尤其在咸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共征發(fā)民伕70萬人。還有當時服兵役的,在200萬人以上,占壯年男子的三分之一。

人都被拉去服勞役了,商人還跟誰做買賣去?

再說,就算再大的財主,也禁不住這么扔錢?。?/p>

從后世出土的“秦半兩”看,輕重不一,顯然后期的銅錢已經(jīng)不夠分量了,偷偷在貶值。秦朝法律是最嚴的,說半兩就是半兩,可是連國家都不能堅守承諾了,偷偷刮老百姓的油水,可見實在有點頂不住了。

秦始皇不管那個,他照舊浩浩蕩蕩出去東巡。我們就讓他在路上顛著吧,咱們抽空回顧一下春秋戰(zhàn)國時的信貸是啥模樣。

我們的教科書告訴我們,我們的親身體驗也告訴我們:有私有制就有窮富,有窮富就有借貸——人總不能活活餓死吧!

世界上最早的借貸行為,是出現(xiàn)在公元前2000年的西亞,也就是現(xiàn)在老出事兒的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那些地方。

古羅馬也有借貸,大約在公元前450年他們制定了著名的《十二銅表法》,首先規(guī)定的就是債務法。規(guī)定說:欠了債,要還,過期不還要蹲監(jiān)獄;蹲監(jiān)獄算是輕的,弄不好把你當奴隸賣掉或者處死——那時候哪個楊白勞敢不還黃世仁的錢?

咱們中國的規(guī)模性借貸起于何時,不清楚,但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肯定已很普遍。而且古代中國第一次發(fā)行債券,就在戰(zhàn)國末期。

有個成語跟“債”字有關,是什么,想想看——是“債臺高筑”!

對,這就是戰(zhàn)國時候的事兒。

事情發(fā)生在東周最后一個王——周赧王的身上。周赧王那時候還頂著個“周天子”的虛名,實際上只是個小國的國君,忽然被六國諸侯說動了心,拼湊了5000多兵馬,要和諸侯聯(lián)合去打秦國。

可是他太窮,就連這5000人的糧餉、武器都湊不齊,只好向境內的富戶借錢,給了他們出具了借券,答應在周軍班師之日,以戰(zhàn)利品償還。

后來,他們這群烏合之眾根本不可能和秦軍交手,無功而返。富戶們見周軍回來,都手持債券跑來向周赧王討債。

周赧王哪有錢還?于是富戶就鬧起了群體事件,從早到晚聚集在宮門外,喧嘩不止。周赧王給吵得死的心都有,只好躲到宮后的一個高臺上去避債。周人就把這高臺叫做“逃責臺”(古漢語“債”、“責”相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