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資本的最大利益就是讓美國分裂。
◆ 南北戰(zhàn)爭成了歐洲資本的大賭場。
◆ 高額貸款利息逼迫美國重發(fā)紙幣。
◆ 在戰(zhàn)爭中,歐洲資本進行瘋狂的外匯投機。
漢密爾頓“債轉股”方案建立了“美國第一銀行”,而毋庸置疑,那些在戰(zhàn)爭中掌握了巨額美國國債的歐洲財團最終占有了這家央行大部分的股份。
戰(zhàn)后的這20年中,美國第一銀行的股票收益頗豐,價格不斷攀升,成為當時最大的藍籌股,同時在充足的資本推動下美國股市出現了第一次大牛市。歐洲人源源不斷地把錢投向這個尚未開發(fā)的大陸,參與這個新興的大市場,而國際“熱錢”的流入,大大增加了美國資本市場的投機性。在美國第一銀行?市之后不久,不斷有資本炒作這只“國家概念股”,甚至有人向銀行借貸買入這只股票,的確,無論從哪種角度來看,央行都是只賺不賠的買賣。有人瘋狂做多,自然有人希望價格下跌。在多空博弈中,多方的資金鏈斷裂,最終崩盤,很多做多的人因此而破產,而做空者則大賺特賺。
最初的股票市場沒有現在這么復雜,但是今天和過去的本質都是一樣的,沒有錢一切都無從談起。
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之后的20多年里,美國經濟在各種資本的推動下也獲得了迅速發(fā)展,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在1792年的時候,美國的稅收為367萬美元,到1808年的時候,則達到1 706.1萬美元;到1817年的時候,達到3 309.9萬美元。
美國第一銀行作為央行,最主要的職能就是發(fā)鈔票。然而前面已經提到,這家央行只有20年的壽命。經濟的迅猛發(fā)展讓美國政府中的反對派認為,沒有必要再續(xù)簽合同了。
1811年,美國國會的參眾兩院均因各少一票,未能通過這家央行的續(xù)簽法案。而其中理由之一,便是因為這家央行沒能控制好國內的通貨膨脹水平,造成批發(fā)價格大幅上升。這個理由似乎有一些牽強。不管理由好不好,1811年美國政府關閉了這家私人股權控制的央行。后來這家銀行被費城的大船主斯蒂芬?吉拉德收購?徹底變成了私人銀行。
美國第一銀行的關閉讓歐洲財團很不爽,因為這無疑阻止了資本的整個大遷移,歐洲的大資本家希望這個國家能按照他們的想法來設計,因為這里是一塊嶄新的大陸。資本的意志就是利益,而損害他們利益的一切都要被推翻。
歐洲財團動用勢力,挑起了英國和美國之間的第二場戰(zhàn)爭,但是顯然歐洲的財團們不想鬧得太大,也不想讓這個剛剛成立20多年的新興國家毀于一旦。因為這里有他們未來的利益。
1803年,美國依靠資本市場的貸款,用1 500萬美元從法國手里買回了路易斯安那,美國國土面積擴大了一倍,英國感受到了美國的威脅,這給歐洲財團操縱兩國關系埋下了伏筆。
此后,歐洲財團們派出他們在兩國政府里的親信干了兩件事:一是鼓動英國政府提防美國的擴張,限制美國的發(fā)展,特別是海上貿易,同時向反對美國的加拿大印第安人部落提供武器;另一方面,鼓動當時的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向北方擴張,一舉拿下加拿大。理由是法國的拿破侖在歐洲折騰,英軍肯定無法照顧到加拿大的戰(zhàn)爭,這是美國擴張的絕好機會。
這種做法看上去似乎與后來美國在很多國家搞的把戲沒什么兩樣,支持分裂勢力,慫恿政府挑起戰(zhàn)爭。而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這些?財團們就有利可圖了。
1812年6月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麥迪遜總統的對英宣戰(zhàn)提議。6月18日,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zhàn)。至此,第二次美英戰(zhàn)爭爆發(fā)。美國將發(fā)起戰(zhàn)爭的理由美其名曰:維護航海自由,但其真實的目的是占領加拿大,繼續(xù)擴大自己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