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療法
1. 當歸粥
當歸15克,粳米50克,紅棗5枚,砂糖適量。將當歸浸泡后洗凈,放入注有清水的鍋內煮至汁濃時撈出,然后加入粳米、紅棗、砂糖,再添適量水煮至米爛湯稠,表面浮起粥油即可。
當歸為補血佳品,可促進血細胞生成;紅棗養(yǎng)血安神;粳米營養(yǎng)豐富,補益脾胃。本品為血虛之人的較好膳食。
2. 黑木耳紅棗湯
黑木耳50克,紅糖適量。黑木耳用涼水泡發(fā)好擇洗干凈,紅棗洗凈;砂鍋內注入清水,放入黑木耳、紅棗,用慢火煮熟后加適量紅糖即可。
黑木耳營養(yǎng)豐富,益氣滋陰,養(yǎng)胃生津;大棗補血。二者合用,氣血雙補。
經絡療法
中醫(yī)認為,“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也就是說雖然水谷飲食是血液生成的重要原料,但是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才是血液生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故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之說。因此,貧血的經絡治療就重在調理脾胃了。
取心俞、脾俞、氣海、神門、足三里、膈俞、血海(心脾兩虛,氣血雙虧)等穴。心俞、脾俞,以補養(yǎng)心血,健運脾胃,促進生化;氣海為元氣之海,配以足三里,可健脾益氣,開生化之源,補五臟之虛。四穴合用,補氣養(yǎng)血,相得益彰;神門為手少陰心經原穴,能寧心安神;膈俞為血之會,能統治一切血證,與脾俞相配,可健脾統血、以止出血;血海為調經要穴,與氣海合用,可益氣養(yǎng)血,調理沖任,氣血充則月事自下。點揉上述穴位各3分鐘,力度適中,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初學經絡的朋友可能覺得這比較復雜,那我就告訴你一個簡單的方法,每天堅持按足三里或者敲打胃經就可以了。
10.中暑昏厥,一掐人中就可以立刻醒過來
中暑以后,最主要的處理措施,就是迅速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的地方,使其平臥,松解衣扣,抬高頭部,然后給患者飲用一些含鹽分的清涼飲料,并采取措施降低患者體溫。
2007年夏,當時我正在講課,有一個學生突然暈倒,引起其他學生的驚慌。我連忙指導學生迅速將他送出教室,安置在一個空調房間;然后重力掐其人中,2分鐘后,患者醒過來了;我又給他用涼毛巾敷面,3分鐘后,患者完全清醒,一如常人。這是一個典型的中暑病例,雖然不是曝曬在烈日下,但那天天氣特別悶熱,一個大教室,容納了195個學生,致使室溫度驟升,形成了一個悶熱、高溫的環(huán)境,極容易引起人體代謝紊亂,導致中暑。
中暑以后,最主要的處理措施,就是迅速將患者移至陰涼通風的地方,使其平臥,松解衣扣,抬高頭部,然后給患者飲用一些含鹽分的清涼飲料,并采取措施降低患者體溫。
平時注意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的耐熱能力,盡量避免曝曬在烈日下,是預防中暑的根本方法。
食物療法
1.酸梅湯
梅子味酸,具有清熱生津、消渴除煩、養(yǎng)陰斂汗的作用。夏天多吃烏梅或飲烏梅湯能夠止渴除煩,預防中暑。
烏梅和白砂糖(也可用冰糖代替)各適量,加水煮烏梅約5分鐘,稍涼加入白糖,當茶飲,能有效防治中暑。
2.西瓜醋飲
將西瓜汁與陳醋按10∶1的比例混勻,一次引用。西瓜是清熱解暑的佳品,醋也有生津消暑的作用,對較輕的中暑患者非常有效。
經絡療法
經絡按摩,可以迅速促使患者清醒,減輕因中暑而引起的其他癥狀。
中暑癥狀輕者,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內關五穴,以單手指順該穴位所在經絡走向,由輕到重緩慢推動,并點按穴位,反復操作3~5分鐘,以局部產生酸、麻、脹、痛為度。
中暑癥狀較重者,除了按摩上述穴位外,增加人中、十宣、委中、陽陵泉、少沖五穴,點揉按壓,反復操作5分鐘。
11.辣椒、蘿卜、姜,三大克星治凍瘡
凍瘡是由于患者陽氣不足,外感寒濕之邪,以致氣血運行不暢,淤血阻滯而發(fā)病的。食療可以溫補腎陽,驅寒通絡,對凍瘡的防治有很好的療效。
凍瘡是冬天的常見病,嚴寒侵襲,皮膚受凍,先是蒼白,然后變?yōu)榘导t的腫塊,發(fā)癢,疼痛,甚至潰爛流膿水?;颊叨嗍莾和?、婦女及老年人。
凍瘡經常發(fā)生在手腳和耳廓部位。手腳和耳廓是人體血液循環(huán)的末梢部分,每年深秋以后,氣溫突然降低,末梢血管內的血流也隨即變得緩慢。當溫度低于10℃時,上述部位的皮下小動脈遇冷收縮,血流不暢,從而發(fā)生凍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