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演講原題為:心理左右下的危機)危機后反思體制的力量
羅杰·梅爾森先生現(xiàn)任美國芝加哥大學經(jīng)濟系教授,由于他為機制設計理論奠定了基礎,與兩位美國經(jīng)濟學家共同榮獲2007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如今這項理論在經(jīng)濟學諸多領域已經(jīng)發(fā)揮了核心作用。
我是個理論家,不是宏觀經(jīng)濟學家,所以我無法像喬治·阿克洛夫教授那樣就詳細的宏觀經(jīng)濟政策以及我們應該料想到的結果等內(nèi)容發(fā)表高見。這是一場重要的會議,所以我想講幾個大的、重要的問題。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講述成功的經(jīng)濟增長的動力來源,以及中美兩國為保持經(jīng)濟增長,各自需要哪種類型的制度變革或改革。
我曾嘗試從基礎經(jīng)濟學理論的視角,去理解成功的經(jīng)濟增長從何而來。我們可以回顧歷史,看看西方在近代早期崛起的秘訣在哪里?今天我們要問的是,最近幾十年里我們所看到的不可思議的中國經(jīng)濟增長,其驅動力何在?
應該講,在探尋西方崛起的秘訣時,有一點確實是有助于解釋英格蘭以及其他西歐國家在近代早期的崛起:倫敦和喀拉昆侖山之間的距離實在過于遙遠,使英格蘭避免了被蒙古征服的浩劫。但要真正深入探討其中的內(nèi)在機理,我覺得還是要從西方本身的法政體制中找尋答案。我在研究英格蘭政體史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一個機構,歷史學家對它大書特書。它確實是英格蘭國庫充盈的開始,由此英格蘭走上了霸權之路。這就是誕生于12世紀的財務法院(theCourtofExchequer)制度。現(xiàn)在財務法院的大法官就是英格蘭的財政大臣,故而該法院與財務有關。但還不止這些,這里有一份從理查德·菲茨·耐格爾(RichardFitzNigel)在1180年所著的《財務大臣對話實錄》(DialogueoftheExchequer)中摘錄的手稿,談到早期出納員是如何工作的。
財務大臣(theExchequer)得名于西洋跳棋盤桌布。大家知道,這個機構和錢財有關聯(lián),它關系到整個王國的金融審計。他們不停地在出納員桌面的座鐘上貼標簽,以便實時跟蹤英國君主的財務狀況。財務大臣的名字也因出納員的座鐘而來。
然而理查德·菲茨·耐格爾也告訴我們,正如同西洋跳棋盤,在出納員桌面上也存在著兩股針鋒相對的勢力。而我對成功政治體制的探尋也就從以下開始:誰是參與者,財務法院中相互對立的勢力是什么人,以至于他們對于英國整個國家的崛起起到了如此重大的作用。
他說這兩位重要的人物分別就是財務大臣和封疆大吏。所謂的“封疆大吏”其實也就是各地的總督,統(tǒng)領英國某個省份。因此這種對立主要是在政府內(nèi)部這兩部分人之間展開。財務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封疆大吏代表的是地方大員。英格蘭國王用財務大臣幫他保管錢袋,但卻用封疆大吏來治理英格蘭,而這些人是各省的總督,還需要處理好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些封疆大吏重權在握,在1180年那個時候,他們可以在治下侵吞當?shù)赝恋厮姓叩呢敭a(chǎn)以權謀私。為了使英格蘭強盛起來,國王必須管束這些總督。封疆大吏的拉丁語是comes,和伯爵是一個詞。在歐洲的大部分地區(qū),這些伯爵后來實際上成了割據(jù)一方的貴族。整個國家就此分崩離析。所以國王有必要管束這些地方官。當然他也需要這群comes,也就是封疆大吏們。一旦他們治理有方,假以時日,國王必然重賞他們。為此,這些地方官員就必須通過忠君愛民以期將來得到賞賜。貪贓枉法被抓到則沒有好下場。
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中,這種獎賞有一個對應術語,叫道德風險租金(moralhazardrent)。我們知道,在一個組織中,如果一個人在短期有了足以中飽私囊的極大權力,只要向他許諾在他長期的職業(yè)生涯當中行為得當就會取得高額道德風險租金,那么他們的行為就會中規(guī)中矩,不越雷池。但是這一承諾對于整個組織來講就是一種債務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