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醒來,你才成為最真的你(2)

與蘇格拉底吃早餐 作者:(英)羅伯特·羅蘭·史密斯


在數(shù)百年時間里面,“哲學”讓自己所關心的就是有關意識的問題。而變得有意識,顯而易見就是在暗示與變得清醒有關。在19世紀末期,人類研究的有關于“無意識的哲學”―這是心理分析學所關心的―開始達到鼎盛時期。但在哲學研究中,占據(jù)主流地位的仍然是對那些有意識現(xiàn)象的關注,并聚焦于人們醒著的生活―想什么、感受什么、知道什么、相信什么、理解什么、感知什么、做什么、選擇什么、喜歡什么、愛什么、做什么好事和做什么壞事。所有的這些行動,都歸屬于醒著的人,而不是熟睡中的人。

你醒著,你便在那兒。你或許不是一個早上充滿活力的人,但假如你是醒著的話,你至少是有意識的。否則的話會怎樣?你怎么會知道你不是依然在睡覺?你怎么知道你不是在做夢而是醒著?你怎么知道所有圍繞著你的東西―包括你自己在內―并不是一個幻覺,并不是一些壞心眼兒的小妖精們對你施展的詭計呢?

毫無疑問,在所有的哲學問題之中,這個問題變成了最為著名的一個。而所有針對它的回答中,最為出名的答案出現(xiàn)在16世紀30年代,回答者是勒內?笛卡兒①。他是一個法國人,人生中絕大多數(shù)的時光都居住在荷蘭。就跟絕大多數(shù)面對著一個復雜世界的哲學家一樣,笛卡兒希望能夠獲得一些確定性。他試圖通過在頭腦中進行哲學推演來達到這一目的,但他沒有選擇以一個假設作為自己理論的前提條件,也沒有提前假定一種設想、第一原理或科學規(guī)律作為開端。他選擇了以“無”作為開端,而且僅僅把“無”當成是確定無誤的:他徹底地質疑萬事萬物。以“直到證明無罪前都是有罪”作為基礎,他想看看,這到底將為他得出什么結論。

通過使用這樣的懷疑論手段,通過認識到―他能夠質疑所有的事情,只有他正在質疑的這個事實除外―笛卡兒達到了沉靜的狀態(tài)。更進一步來說,假如他正在質疑的話,他就必須正在思考。接下來他認識到,只有那些存在著的事物才能夠進行思考。假如沒有某個人正在進行思考的話,某些事物又怎么會被認識到呢?笛卡兒正在緩慢地朝著一個發(fā)現(xiàn)前進。根據(jù)事實推理,他得出結論:假如你能夠思考,你就必須是存在著的。即便是你認為自己是死的,那么你認為自己是死的這個現(xiàn)實也意味著你是活著的。因為,正在思考,就暗示著正在存在著。笛卡兒最終找到了存在的證據(jù),因此,他留下了那個傳奇般的格言:“我思,故我在。”這不僅僅是哲學領域里的一次偉大跨越,而且對于科學來說,差不多也是如此。因為它看起來建立了一些不能被駁倒的事實,因此能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afriseller.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